近日,有媒體刊登《“倍速”時代大衆何去何從?》報道:互聯網帶來了海量信息和更快捷更多元的傳播方式。人們的時間彷彿越來越不夠用,先是短視頻興起、倍速播放普及,隨後又出現5分鐘看一部經典書(電影)、4分鐘一集短劇,經典劇集也推出精簡版……

網絡時代,爲了吸引大衆眼球,爲了人們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抓取最有興趣的東西,各種網絡平臺、新媒體技術都推出了快速視聽的內容。

比如,現在的倍速“追劇”,已是時下很多年輕人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和休閒生活方式,因其熱衷而成爲時尚,他們中間有很多“追劇”的方式方法。如果,打開視頻軟件,播放電視劇時總能看到“倍速”的功能,,而一些原來沒法倍速播放的軟件,也可以通過下載各類插件來實現。

“倍速”能夠改變播放的速率。如果有一部1小時的劇,在開二倍速的情況下,30分鐘就可以看完,擴展到一部劇,用20集的時長就能看完40集的電視劇,縮短了很多觀劇時間。比起跳着放,倍速播放並不會遺漏重要的情節。不少年輕人熱衷於在各類視頻網站點擊“倍速”觀影、觀劇,然後再發發彈幕……

去年南方都市報在網上發起了一個關於“倍速”的調查,參與的網友近八成爲上班族,超六成爲90後。調查顯示排名最高的是倍速追劇,佔受訪者的68.2%。其次是“倍速看視頻節目”和“邊聽音頻邊做其他事”,分別佔到59.1%和47.7%。在選擇倍速模式觀看內容的類別中,音樂娛樂內容以68.2%居榜首,而歷史人文類與知識技能類內容也佔到了45.5%……

還有視頻網站和微信公衆號推出“5分鐘看一部電影”“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等,把倍速帶入經典閱讀之中,而事實上這種倍速閱讀已成一種閱讀流行趨勢。諸如《一本書讀通中外經典》《世界經典名著快讀》《一分鐘讀懂×××》……這些指導閱讀的圖書,基本以“速成”“倍速”爲主。翻閱這些圖書,大多是對名著經典的作家生平、寫作背景、情節梗概、人物角色作簡明扼要的梳理,偶爾會加上編者個人的評價。從內容上看,頗有些類似以往的“經典導讀”,但更爲醒目的書名,卻透露出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理念:這些圖書是教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名著的精華,從而不用再去啃原著這塊“硬骨頭”。

有學者認爲“倍速”閱讀的流行,說明“速食”閱讀的後經典時代已經到來,“過去的時代慢,所以是沉浸式閱讀,當時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文化生產的內容,是追求主題意義的經典時代。今天可稱之爲後經典時代,就是碎片化、快速的,信息量大的,但其實是在孕育一個新的審美快感,要看到迅速閱讀的美學體驗和這個時代相呼應”。但我們都知道,書籍所記錄的文字是抽象的符號,它要求閱讀者閱讀的同時要思考,否則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義……所以,倍速閱讀的流行,不能證明閱讀的深度不再重要,也不能說明閱讀需要去精神化。倍速閱讀不僅在於這種閱讀方式擠佔了深閱讀的時間,使我們無法形成理性化、系統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這種閱讀方式忽視了對深刻思想的領悟和品味。

我們現在處在這樣一個“速度”時代。這樣的令人眩暈的速度,使我們的生活常常是緊張、急迫、匆忙、受擠壓的,包括文化、文娛在內的精神生活,愈加趨向“速度化”。我們這種愈加趨向“速度化”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狀態,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一種節奏、一種習慣。對欣賞的事物,或精神對象,我們似乎已經沒有了心靈的品味,沒有靈魂的交流,沒有精神的對話,一切以實用、消費爲原則,快速見效、帶來功利,一切要服務於這種追求速度的快樂,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成了我們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據。

今天,信息的洪流奔湧而至,我們比任何別的時候都更容易將智慧與知識,知識與信息混淆起來,更傾向於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解決人生的問題,用娛樂的方式、技術的方式來對待文化的問題、精神的問題,物質力量、技術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時也會長久地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彼此對立,又互相滲透,構成着我們內在的思想緊張。所以,在這個文化“倍速”,甚至精神生活也“倍速”的時代,我們應該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有回望心靈的能力,讓我們的文化“慢下來”,我們的精神“慢下來”,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到文化和精神的美、真、深的品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