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流口水是怎麼回事?

流口水是嬰兒期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現象,因爲這個時期他們面部肌肉還未發育完善,咀嚼能力弱且口腔淺,不會調節口腔內過多的液體,所以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但睡覺流口水有時也見於成人。原因有很多,如趴在桌子上睡、側臥位睡等姿勢不當,使得腮部受到壓迫,嘴脣不能合攏,出現流口水。口腔衛生不潔也會引起這種現象,因爲牙齒食物殘渣或糖類物質的積存,易使細菌在口腔裏繁殖,從而刺激唾液分泌,睡覺流口水。此外,若牙齒畸形,前牙向前凸出明顯,睡覺時脣部很難完全覆蓋前牙面,常出現開脣露齒,也會導致睡覺流口水。如果長期出現這種現象,還可能是一些身體疾病導致的,如神經調節障礙、面部神經炎或中風、藥物因素等,這些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流口水是脾虛嗎?

一般來說,中醫認爲流口水多因脾虛不攝或脾胃不和導致,但仍要辨證對待。流口水,中醫也稱爲吐液、流涎。《黃帝內經》有五臟化五液之說,即心化汗,肺化涕,肝化淚,脾化涎,腎化唾。由此可見,涎與脾相對應,流涎與脾是有一定的關係的。正常情況下,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於口而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會導致涎液化生異常增多,溢出於外。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氣推動激發功能降低,則見涎液分泌量少、口乾舌燥。

此外要注意,涎與唾雖都是口腔分泌的液體,但二者是有一定區別的。涎由脾精所化,出自兩頰,質地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爲腎精所生,出自舌下,質地較稠厚,多從口中唾出。由於唾源於腎精,若咽而不吐,還能回滋腎精,故古代養生家主張"吞唾"以養腎精。

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調理?

治療流涎,中醫多從脾論治,可以用益智仁溫脾暖腎,攝涎唾,辨證加減,療效頗佳。還要根據引起流口水的原因進行不同的處理。比如睡覺姿勢不良引起的,可通過調整睡姿,減少對口腔的不良刺激來調理;口腔衛生不潔引起的,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等習慣;牙齒畸形引起的可以請口腔科醫生診治矯正,或消除牙石、牙齦炎等。

對於神經調節障礙者,因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神經調節發生障礙會使大腦發出錯誤信號,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此時應當注意治療基礎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