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訊 藏語兒童電影 《旺扎的雨靴》正在上映中。影片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短篇小說:生活在藏地農區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擁有一雙漂亮的雨靴的。然而,等他擁有了一雙雨靴之後,卻一直沒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場大雨從而能夠在雨天穿上這雙雨靴……

在影院復工初期,很多新片都對並不明朗的電影市場持觀望態度,然而《旺扎的雨靴》勇敢地選擇了在這個檔期上映,讓觀衆走進影院時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旺扎的雨靴》是第12屆西寧FIRST青年影展最佳導演獎獲獎作品,而導演 拉華加也正是青海人。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上,時光網與這位青年導演聊了聊《旺扎的雨靴》的幕後故事。

從故事來說,可能很多觀衆在觀看《旺扎的雨靴》時會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在導演拉華加看來,《旺扎的雨靴》與《小鞋子》等“前輩”電影最大的區別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地呈現“貧窮、生活的不容易……”

從這個角度來講,《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單純的兒童電影。

導演拉華加透露,他正處在後期製作階段的新片也是一部兒童電影,這部電影將與《旺扎的雨靴》進入他的“兒童三部曲”。

選擇在影院復工初期上映,導演拉華加坦言,想讓《旺扎的雨靴》給大家帶來一些希望和治癒。看過電影后,你是否感受到了這份“希望和治癒”呢?

Mtime:《旺扎的雨靴》是根據才朗東主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最早是什麼時候讀到這篇小說的?

拉加華:是在電影學院上學期間,在《西藏文學》雜誌上讀到的。當時被小說裏面的主人公打動了,所以就決定把它改成電影。

《旺扎的雨靴》預告

Mtime:《旺扎的雨靴》的故事很容易讓觀衆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你在創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否有受到這些電影的影響?

拉加華:有影響。人家伊朗的這些兒童電影確實很經典,電影學院上學期間肯定也是必看的影片。

但是過去的那些影片可能都是藉助一個兒童的視角去呈現一個大人的世界,可能講的不是兒童的故事,貧窮、生活的不容易……類似於這樣的。但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一個亮點。

Mtime:這個電影是在青海拍攝的嗎?具體是哪裏?

拉加華:是在青海拍的,青海海東,往機場那個方向去的化隆縣。

Mtime:你是在拍電影之前就去過那裏嗎?還是爲了拍這部電影特意找了這樣一個小山村?

拉加華:特意找的。17年的5月份我們開始堪景,去了很多地方,發現很多藏區都是大同小異,很難找到跟故事很貼切的一個景。我們那時候就比較失落。

後來一個朋友說是你們可以去化隆,那個地方有個村莊,聽說有100年的歷史。我們就開車去了那邊。

到了之後,眼前的景色,包括村莊的質感,特別符合這個故事的背景。但這個村莊裏面交通不是很方便,也沒有賓館,住的地方也沒有。我們克服了各種困難,還是決定來這個地方拍。

Mtime:片中的演員哪些是你們選好帶來的,哪些是在當地找的?

拉加華:裏面的兩個主角(旺扎和拉姆)是選好的,演旺扎的父母的是專業演員,其他人都是在村莊裏找的。

兩個小演員是在我們在學校裏找的,當初也去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的備選。因爲兩個小演員是電影裏面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兩個小朋友選的失敗了,你的這個戲可能就真的失敗了。所以我們非常謹慎,最終選了這兩個小朋友。我覺得他們兩個各方面都比較貼近故事本身的角色。

Mtime:兩位小演員之前演過戲嗎?

拉加華:沒有演過戲。開拍沒多久的時候,指導兩個小朋友演戲比較喫力,可能爲了一場戲就要燃燒一天的時間。但是指導小朋友不像指導大人一樣,你一定要耐心。

比如大人的話你可以要求一些東西,但是小孩是不行的。你要耐心,你要慢慢地引導他們,讓他們慢慢地適應,慢慢地進入自己的故事。有了這樣一個默契以後,後半部分拍攝就輕鬆了很多。

Mtime:電影裏有好幾場學校的戲,孩子其實挺多的,在當地找的小演員是什麼狀態?

拉加華:他們之前沒見過劇組拍戲,會覺得很好奇。反正這些孩子在家裏也沒有什麼事情做,每天都在劇組裏待着,跟兩個小演員玩。尤其是演旺扎同桌的那個小演員。

之前副導演給我推薦的演同桌的演員是另外一個人,我也覺得還可以,就選了。但是最終演同桌那個孩子天天就在我旁邊待着,幫我抬一下凳子,幫我倒杯水,類似這樣的。我覺得他特別喜歡演戲這種東西,就說你來演同桌吧。他說,“我不演,你們不是已經選好了嗎?”可能當時剛好最開始選的那個同桌就在旁邊,他不好意思。後來我們在拍同桌那場戲的時候,演同桌那個小朋友老是記不住臺詞,結結巴巴的。然後就說另一個同桌,“你來說”。結果發現他就一下記住了那些臺詞,後來就讓他演了同桌。

Mtime:電影裏,旺扎家的電視機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電視裏多次出現了《西遊記》《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節目,這些是你的童年記憶嗎?

拉加華:對,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西遊記》這些東西。《西遊記》在藏區流傳比較廣泛,因爲裏面的內容是唐僧去西天取經,藏族人也有去西藏朝聖的這樣一個經歷,有一種共鳴吧。

Mtime:你童年時有沒有過和旺扎相似的經歷?比如特別想要一件東西,但父母就是不給你買?

拉加華:對,小時候特別喜歡一些東西,然後想得到它。我覺得這個不光是旺扎,現在的小朋友也都有類似的共鳴。

我們在柏林放映的時候,國外的一些小朋友觀衆也說有類似的共鳴。比如他們喜歡一個小狗,但父母不給他們買,然後小朋友就一直求父母。還有些小朋友站起來說,自己喜歡蘋果手機,然後父母不給他買……電影裏的雨靴是一個符號性的象徵。

這種“雨靴”我覺得大人的世界裏也有,但是大人世界裏的“雨靴”是比較理性化的。沒有小朋友那麼單純。

Mtime:電影裏旺扎的父親不願意給兒子買雨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家裏沒有閒錢,但是電影並沒有特別着墨於現實的殘酷這一點。你在這部電影裏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拉加華:主要是想探討現實和夢想的一些區別。可能是父親這條線代表着現實,旺扎這條線代表着夢想。包括影片的結尾,爲什麼給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Mtime:《旺扎的雨靴》選在影院復工的初期上映,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拉加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爲這部影片是從西寧FIRST影展走出去的,所以希望通過電影節的力量,讓這部影片能走得更遠。

第二是因爲影院停業了這麼長時間,最近才慢慢恢復。希望《旺扎的雨靴》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希望和治癒。

Mtime:今年的疫情有沒有對你的工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拉加華:會有影響,之前的很多工作推遲了。比如說去年拍的影片,後期一直拖到現在,還在做調色什麼的。

Mtime:目前正在做的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

拉加華:正做的這個是也一個兒童片。想做一個兒童三部曲,做成一個系列。

Mtime:《旺扎的雨靴》關注的是現實與夢想,現在這部想探討些什麼?

拉加華:主要是探討親情、父子關係,然後人與自然。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保護黑頸鶴的故事。

兩個小朋友找到一個受傷的黑頸鶴。黑頸鶴每年要飛到雲南去過冬,這隻受傷的黑頸鶴飛不了了,兩個小朋友就養着它。到了冬天,他們就想送黑頸鶴去雲南過冬。兩個小孩就騎着摩托車出發了,他們不知道這個路程有多遠。然後父親在外面做生意,一直不在家裏面,知道這個事情以後立馬就回來了,找兩個小朋友。找到兩個小朋友以後可能有一些衝突,但最後父親還是決定幫他們一起完成這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彌合了他們的父子關係。

Mtime:你一直在堅持拍藏語電影,藏語電影想走進市場,被更多的觀衆看到,你覺得需要做哪些努力?

拉加華:我覺得在不失去原有的民族特點的情況下,儘可能出現一些不同題材的影片很重要。

Mtime: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藏族電影都是藝術片,你未來想不想嘗試一些商業類型的藏語電影?

拉加華:肯定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也得看跟影片之間的一種緣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