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薯蕷)來源產地

本品爲薯蕷科植物薯蕷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用硫黃燻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乾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燻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乾,打光,習稱“光山藥”。

同屬植物野山藥野生於我國各地。其根亦作山藥入藥,功效類同。

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或爲栽培。

分佈於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

別名薯藇、署預、薯蕷、山芋、諸署、署豫、玉延、修脆、薯、山薯、王薯、薯藥、懷山藥、蛇芋、白苕、九黃姜、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

【原形態】

薯蕷,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m,新鮮時斷面白色,富粘性,幹後白色粉質。

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摘自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

幼苗時一般葉片爲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零餘子)。雌雄異株。雄花序爲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着生於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輪卵形;雄蕊6。

雌花序爲穗狀花序,1-3個着生於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

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

花期6-9月,果期7-11月。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甘,平。

歸歸脾、肺、腎經。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中藥大辭典》

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爲溫。

入肺、脾、腎經。

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中華本草》

甘;平

歸肺;脾;腎經

補脾;養肺;固腎;益精。主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癧【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注意】

溼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