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巖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大多都是爭奪漢朝這塊大蛋糕的草莽英豪,真正稱得上大漢英雄的人物並不多,傅燮[xiè]就是其中的一位。

傅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今屬寧夏靈武)人,西漢不辱使命斬殺樓蘭王的傅介子後裔。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了東漢史上最大的一次戰亂——黃巾起義。

傅燮追隨大將皇甫嵩征討黃巾軍,八月,漢軍在兗州東郡倉亭大破黃巾軍,斬殺七千餘人,傅燮率部生擒卜巳、張伯、梁仲寧等黃巾軍首領,戰功卓著。

傅燮不僅具有軍事才華,還善於觀察時局,他曾多次上書漢靈帝,分析黃巾軍作亂的根源,勸諫皇帝遠離奸佞小人,結果這些奏疏都被掌權的宦官——中常侍趙忠截獲,從此對傅燮懷恨在心。

《後漢書》記載:傅燮爲平定黃巾叛亂立下奇功,卻遭到趙忠的無端陷害,好在漢靈帝還沒傻透,他沒有治傅燮的罪,同樣也沒有封賞,大有功過相抵之意。

不久,西涼軍閥邊章、韓遂發動叛亂,皇甫嵩奉命征討,大敗而歸。

朝議時,司徒崔烈諫言放棄涼州,傅燮挺身而出,厲聲大呼:“斬司徒,天下乃安!”

漢靈帝

漢靈帝不解,問傅燮爲何這麼說,傅燮解釋道:“崔烈身爲宰相,不顧念爲國分憂,反倒要放棄萬里疆土,我對此很困惑,若令胡虜得到這片疆土,他們的勢力就會越來越強大,天下堪憂。如果崔烈不知道這一點,那他就是智商低的緣故,若他明知道如此,那他就是奸佞之臣!”

漢靈帝認爲傅燮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拒絕了放棄涼州的主張。

中常侍趙忠發現皇帝開始信任傅燮,就主動向傅燮示好,希冀緩和兩人的關係,被傅燮嚴詞拒絕。

趙忠惱羞成怒,就進讒言陷害傅燮。傅燮最終被排擠出京城,出任涼州漢陽郡太守,由於他體恤百姓,愛民如子,很多參與叛亂的羌人大爲感動,紛紛向官府投降。

傅燮安置這些羌人在城外屯田,分爲四十多個大營,此後,漢陽郡很久沒有出現戰亂。

涼州刺史耿鄙信任治中從事程球,中平四年(187年),耿鄙派遣程球征討王國、韓遂,傅燮非常清楚程球爲人貪婪狡詐,士人極爲厭惡他,此次出征必定失敗,於是極力勸阻。

耿鄙不聽,堅持派程球出征,結果,大軍行至隴西郡狄道縣,軍中將士譁變,程球、耿鄙先後被斬殺。

軍中司馬馬騰選擇投奔了叛軍,推舉王國爲首領。

叛軍擊敗耿鄙,轉而進攻漢陽,此時,漢陽城內精兵強將大多被耿鄙調走,守將傅燮手下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只能死守,不敢出擊。

接下來,史上最詭異的攻城場景出現了——“時,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

跟隨北地王國叛軍攻城的數千胡人,因傅燮多年前有恩於他們,不忍心看到恩人城破身亡。

這數千胡人忽然翻身下馬,紛紛向城門磕頭不止,聲淚俱下,請求傅燮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了,承諾護送他平安回到故里,也可做胡人們的首領。

傅燮兒子傅幹那時候才十三歲,跟隨父親在官舍一起生活,他知道父親性情剛毅,有高尚的節操,擔心父親不能聽從胡人,於是勸諫父親聽從胡人的勸告。

傅幹說:“朝廷昏亂,容不下父親,天下人都開始反叛,而父親的兵馬無法抵禦叛軍,那些胡人感念父親恩德,答應送父親回家,您爲何不答應下來呢?等我們回去之後,等待有道明君出現,再出來輔佐不好嗎?”

傅燮仰天長嘆說:“孩子,你知道父親必將以死殉國嗎?聖人做事要合乎節義,人臣要知道守節,當年紂王殘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餓死守節,孔子稱讚其賢明。如今朝廷尚沒有達到紂王的殘暴程度,我怎麼甘心在伯夷之後呢?世道昏亂不能恩澤浩然之志,我躲不過這場浩劫,你有才智,要好自爲之!主簿楊會,就是我的可以託孤的程嬰。”傅幹哽咽不能說話,左右無不落淚。

主簿楊會帶着傅幹逃出城外,傅燮毅然決定慷慨赴死。

叛軍首領王國派遣降敵的酒泉太守黃衍去遊說,傅燮手握佩劍痛斥黃衍:“你身爲朝廷大臣,反爲叛賊做說客?實在是厚顏無恥!”

傅燮抽出寶劍,指揮老弱殘兵衝出城門,奮勇拼殺,不久壯烈殉國。

消息傳至京城洛陽,漢靈帝哀傷不已,讚賞傅燮的忠烈壯舉,追封他爲“壯節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