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思达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关羽发动北攻襄阳之役。从整个态势来看,这是季汉上层经过充分沟通过再部署的军事行动。关羽发动战役之前,刘备特地任命他为前将军,并授予“非人臣常器”待遇“假节钺”,同时派遣孟达、刘封进攻西城、上庸和房陵东三郡,其战略意图异常明确,就是控制襄阳和东三郡,使得荆益两州战略通道更为顺畅。但就在关羽围攻襄阳不克之际,十一月,东吴从背后发动袭击,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关羽大军迅速瓦解,刘备“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也就此破灭。

从战争形势来看,此战失利最主要原因是刘备在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既没有在扩张己方势力和维护联盟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又模糊了荆州军的战略重点。在南三郡纷争之后,关羽的荆州军实际同时负担了北拒曹操、东防孙权的任务。北伐襄阳战事开始后,关羽屯兵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暴露出荆州部队力量根本不足以同时应付两个战略任务的态势。但刘备一方面授关羽节钺以鼓励其进取襄阳,另一方面却没有及时增强兵力,让关羽有足够实力同时应付两个目标,使他最终进退失据而败亡。可能是由于刘备在此事上犯下战略错误太过于低级,使得后世议论纷纷,甚至出现了刘备是借刀杀关羽类似不值得认真对待的奇谈怪论。

《白帝城托孤》,现代,戴敦邦,国画

在丢失荆州近一年之后,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蜀中传言汉献帝为曹丕害死,刘备因而登基称帝,随即发动讨贼之战——只是他的目标并非曹魏,而是孙吴。在发动复仇之战前先行登基,在后人眼中无疑是刘备一大失误:倘若刘备在曹丕篡汉之初就以汉中王身份大举北伐,或者是在荆州丢失之后就以责问背盟之罪东征孙权,或许在道义上会比称帝后再出兵更具有说服力。但在刘备自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方面,丢失荆州的巨大打击,迫使他必须在政治上做出重大举动以振奋人心、凝聚士气;另一方面,他登基称帝更是季汉集团的根本意识形态发展之必然。曹丕篡汉,中原士人为此已营造出了大汉运数已终的理论和舆论,如果刘备不以行动证明炎刘正统还在巴蜀延续,那么季汉赖以生存的意义就会被消解,整个集团就会在政治上直接完蛋。

然而,刘备的苦衷未必能为外人所理解,由于汉献帝此时活得好好的,甚至比刘备、曹丕都活得更久,就使得季汉以外对他称帝的说辞都不屑一顾,减弱了他出兵的政治意义,甚至出现了他是为一己之私怒而兴兵的不利舆论。之后猇亭之战的惨败,更使此时的他以负面形象定格在了后世的记忆中,成了他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伐吴的失败,给予了刘备极其重大的精神打击,他感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哉!”然而,和他事业遭受的沉重打击比起来,这都算不了什么:在猇亭之战中,季汉丧失了大批精兵良将,冯习、张南、傅肜、程畿、马良、王甫等人战死;黄权、庞林降魏;杜路、刘宁降吴,对于人才本就不甚充足的季汉政权来说,不啻为一次毁灭性打击。更为要紧的是,在刘备称帝之时,他曾宣扬“汉有天下,历数无疆”,以此证明作为刘邦和刘秀继承者的他上秉天意,伐吴乃是“恭行天罚”,但惨败的事实必然会让人们对此产生怀疑,质疑刘氏是否真的还有天命,进而怀疑季汉政权是否还具有合法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