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機身上凸起的“脊背”

一直以來自主研發的國產戰機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機身背部都有一條連貫座艙與垂尾的“脊背”,這條“脊背”通常被稱爲航空電子設備艙,從殲6一直到殲10C戰機都保留了攜帶航空電子設備艙的傳統。但是殲20出現後,國產戰機的這條“脊背”卻消失了,殲20設計了一個沒有凸起的平滑機背,這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彰顯了技術上的自信。

F16I攜帶了電子設備艙與保形油箱

隨着現代化戰機的功能日趨強大,需要攜帶的電子設備數量與電能也遠遠超過了早期戰機,許多戰機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電子設備,因此會選擇在影響最小的機背位置增加一個電子設備艙,容納航空電子系統、電源APU應急電源、干擾彈分配器。凸起的電子設備艙還能夠起到增加機身橫向穩定性的作用,並且幾乎不會增加機身正面的飛行阻力,美國的F16戰機許多改進型號也增加了電子設備艙。

梟龍戰機也攜帶了航空電子設備艙

不過凸起的電子設備艙畢竟會破壞飛機原有的氣動佈局,並且過度增加飛機的橫向穩定性,反而會犧牲戰機的滾轉率,讓飛機的敏捷性降低。並且增加的電子設備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款戰機的改進潛力已經耗盡,很難繼續增加多餘的電子設備了。電子設備艙對隱身戰機來說更加不利,會增加飛機的側面雷達反射面積,因此隱身戰機的電子設備必須全部容納在機身內部。

殲20

殲20想要取消電子設備艙並不是那麼容易,與殲8、梟龍甚至殲10C相比,殲20所攜帶的電子設備種類更多、功能更強,還需要在機體內部設計內置彈倉,扣去發動機、傳動機構等必要設備外,留給航空電子設備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殲20還首次應用了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AS),需要在機身各個位置預留空間,進一步壓縮了其它航空電子設備的空間,此外殲20的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與其它先進電子設備需要更多的能耗,對電源供應要求比較苛刻。

蘇57

不過得益於國產微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許多航電設備已經能夠在保證性能的情況下大幅度縮小體積,讓殲20在有限的機體空間內能夠容納更多的航電設備。相比之下蘇57的航電設備就遜色了許多,不僅沒有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連機首的紅外光電探測系統(IRST)都無法內置,主要原因就是俄羅斯的微電子技術、光學材料加工技術落後,因此俄羅斯也一直很羨慕殲20的航電設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