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垓下,古地名,位于固镇县城东24公里处,濠城镇北,沱河南岸,为楚汉相争的决战之地。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以刘邦取胜而结束。它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由于此战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享有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东方滑铁卢”之称。

汉兵已落地 四面楚歌声

秦末汉初,垓下属沛郡,为军事重镇,刘邦和项羽在此及周边地区进行了闻名中外的楚汉战争。据仿宋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决战阶段,项羽率10余万大军退至垓下,深堑防守,兵少粮尽。

刘邦汉军及和韩信、彭越诸路大军汇合后,重兵层层包围,展开垓下决战。韩信十面设伏,迫使项羽节节挫败,疲于奔命,项羽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张良又令各营汉军夜奏楚乐、唱楚歌,项王闻之,疑汉已得楚,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爱妃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落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一支《垓下歌》,一曲《死别词》,成流传千古之绝唱。项羽见大势已去,夜率八百子弟突围,至乌江(今和县境内),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刎,时年仅31岁。宋庆元刊本《汉书·帝纪·高祖纪》也记载:高祖五年“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结束了秦末群雄割据争战不休的动荡局面,实现了中国统一,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它使中国第一个农民皇帝走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垓下之战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所记载,司马迁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多个历史典故,刻画了这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大事件,双方投入总兵力达80万人以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上,都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滑铁卢”之称。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的传承和延续,均是从汉代开始。如,汉族是外族对华夏族的称呼,此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与融合,使汉族不断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汉族也是数个现代国家的的主体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至今,中国人还称自己为汉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些都与汉朝渊源深厚,而霸王别姬的故事也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

地址有争议 文物给说法

于垓下地址,曾有不同说法。一是河南鹿邑说,二是安徽灵璧说。前者主要依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其《项羽本纪》“垓下”注释中,言垓下聚“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唐时称鹿邑为真源县,隶属亳州府),文献依据较晚,且缺少考古印证,与事实不符;后者历史文献记载更早,依据更充分,但未考虑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沱河改道及1965年固镇设县,因为自唐代至1965年固镇建县之前,垓下古战场所在的濠城就属于灵璧。《史记·集解》:垓下,“汉洨县聚邑也”。《汉书·地理志》:“洨有垓下聚。”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垓”字,“为河边高地”,这与垓下遗址地貌相符。《汉书·地理志》载垓下属沛郡洨国,《后汉书·郡国志》载“洨有垓下聚”,均注明是“高祖破项羽”处。《后汉书·李贤注》:“垓下,高祖破项羽也。”明嘉靖《宿州志》载:“垓下在虹县西五十里,本汉洨县,后省入虹。”《文献通考》:“在虹县,今地属灵璧,垓下……即濠城地也,项羽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即此。”清贡震《灵璧志略》:“垓下,今濠城集,即汉高祖败项羽处。”虹县为西汉置县,属沛郡,虹县故城遗址位于今五河县申集镇境内、沱湖西岸凤凰嘴,已沉入湖中。洨侯国治所在今濠城镇(垓下大约在南北朝后期改名濠城),于北宋元祐年间划属灵璧县,民国37年(1948)划属五河县,次年复归灵璧县,1965年划属固镇县至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将垓下遗址的位置确定在固镇县濠城镇境内。2010年,《辞海》修订后,将垓下遗址的地理归属从“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正式改为“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

垓下之战遗址北临沱河(古称洨水),与灵璧县为邻。在当地俗称“霸王城”,因是楚汉相争决战的中心而闻名,是安徽最著名的的秦代遗址之一。沱河从遗址的西面向北陡然拐了一个弯,然后向东流去。遗址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每个拐角都成弧形。原城墙高约4米。西城墙微弯,长340米(中部被沱河古河道冲毁);其余三面城墙均为直线形,南、北、东墙分别长240米、240米、260米。在垓下古战场遗址,地表曾见大量陶器、砖、瓦残片,出土铜镞、铜剑等文物,其中有个仅1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就出现11个箭头以及一些盔甲、马车的零碎件,从中依稀可闻遥远的金戈铁马之声。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留下许多感怀诗篇,抒思古之幽情,慨历史之沧桑。如,唐天宝三年(744),高适曾自梁(今河南商丘)至楚(今江苏淮安),作《东征赋》咏怀:“次零壁(今灵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嗟鲁公之慷慨,闻楚声而悒於。”

1986年7月3日,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省政府将垓下之战遗址所在的垓下村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据民间说,原来濠城镇叫垓下镇,当地领导因觉得“垓下”谐音“该下”,不吉利,遂改名濠城镇。如今发展文化旅游业,需要历史文化助力,改名真是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