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濟南高樓迷老K旗下賬號“泉城商業咖”首發

說起濟南人的早餐,除了豆漿和豆腐腦之外,有時還可以來碗甜沫。

說起來,這甜沫也算得上是濟南的一大特產了。

這種食物,雖然帶個“甜”字,但卻不甜,而是鹹的,是一種添加了蔬菜、粉絲、豆腐絲等好幾種輔料的鹹粥。

甜沫的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很多難民來到了濟南。當時有家田姓粥鋪,經常施粥幫助災民,後來災民越來越多,粥不夠喝了,就在粥內加了很多的菜葉,並放了鹽。災民見煮粥的鍋裏泛着白沫,便親切的稱之爲“田沫”,意爲田老闆施捨的粥。這時有個外地來濟南趕考的落難書生,也來喝粥,食之感覺甜美無比,心想這“甜沫”果然名不虛傳。後來書生考取了功名,回到濟南,方知當初自己喝的是“田沫”,而非“甜沫”。不過他還是將錯就錯,題寫了“甜沫”的牌匾。

另一種說法,就比較簡單了,說是最早的時候,甜沫其實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兒”。

說的直白點,就是把粥做好了,上面添上點和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按照諧音,轉化成了甜沫。

油旋,也是一種濟南名喫。

油旋具有外皮酥脆,內囊柔嫩的特點,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因而得名油旋。

據說早些年的時候,油旋是從南方傳過來的。當時油旋的味道是甜的,不過後來爲了適應北方人的口味,漸漸變成了鹹的。

說說把子肉。

把子肉是傳統魯菜之一。

提到把子肉的起源,還跟三國的一個小故事有關。相傳東漢末年,劉關張三人拜把子結義,因爲張飛是賣肉的,於是他便弄了些肉和豆腐,將之一起放到一口鍋裏煮。後來,到了隋朝時,有人將這一做法進行了完善。這人將精選的帶皮豬肉,放到罈子裏燉,靠祕製醬油調味,燉好的肉肥而不膩。把子肉由此而來。

一塊把子肉,再來碗澆了肉湯的米飯,喫起來特別香,這也成爲了一種經典的搭配。

黃燜雞米飯,是魯菜中的傳統名喫,起源於濟南天橋區。

民國時期,濟南有三家很火的魯菜館子,分別是吉玲園、匯泉樓與聚豐德。吉玲園的特色菜“百草黃燜雞”,很受食客歡迎。

這道菜,選料精細,必須是鮮嫩的雞腿肉,用料準確,主料都要稱過之後再下鍋,鍋體講究,必須用砂鍋,不能用鐵鍋,烹飪講究,每次製作的雞肉,不超過2斤。

現在做的黃燜雞米飯,雖然不像以前,有那麼多講究,但這道菜還是流傳了下來,成爲了濟南代表性的名喫之一。

除此之外,濟南的特色名喫,還有奶湯蒲菜、草包包子等。

比如奶湯蒲菜,做這道菜用的主料,就是大明湖特產的蒲菜,外形有些像茭白,味道跟筍有幾分相似。

大家還知道濟南有哪些特色名喫?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