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功勋彪炳,他们是新中国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在元帅评衔时,有人的资历与功绩超过绝大多数开国元帅,却主动让衔,退出元帅的授衔行列,他们的品德被后世推崇。也有人虽在十大元帅的行列中,但也曾主动让衔,其中3位开国元帅提出让衔,是故作姿态还是别有所图?我们接着往下看。

十大元帅

徐向前看重结果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出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这位被称为“北方帅星”的开国元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他早年发展很快,少年得志。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他就担任方面军总指挥,年仅30岁的方面军总指挥,在国共两党中是极其少见的。

徐向前

全军首次授衔时,徐向前是军内第一个提出让衔的人,他让衔的理由如下:革命已经成功,这是重要的,个人当不当元帅并不重要。他“看重”的是“革命已经成功”这个结果,个人荣辱已经被他置之脑后。但英雄的功绩怎能被磨灭,中央回复他:作为一个方面军的代表,元帅的行列里不能缺少。如此,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

徐向前元帅铜像

罗荣桓看低自己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十大元帅中,他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在我党领导的三大著名的起义中,只有罗荣桓一人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其二,作为戎马一生的开国元帅,他绝大多数时间担任我军政治工作的领导。

罗荣桓

1955年授衔时,罗荣桓元帅也主动让衔,他的理由如下:自己是做政治工作出身的,没有什么战功,而且入伍晚、贡献小。他“看低”了自己的战功和资历,能够在全国数千位开国将领中脱颖而出的,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因此他也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荣桓(右一)

叶剑英看到别人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广东省梅县人。“叶参座”之名,如雷贯耳。他在1927年就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职位与朱老总和刘伯承元帅一样。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他长期作为总部参谋机关的领导人,虽然不直接带兵打仗,但他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谋划全局,功勋卓著。

叶剑英

开国授衔时,叶剑英也主动提出让衔,他的理由是:自己长期担任参谋长职位,多是在后方工作,因此,应该把荣誉让给其他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他“看到”的是他人,是那些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功绩,所以他的让衔请求被驳回。

叶剑英元帅铜像

如此也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徐向前、罗荣桓和叶剑英3位开国元帅提出让衔,是故作姿态还是别有所图?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他们的“无我”精神:1位看重结果,1位看低自己,1位看到别人。在他们3人眼里,只有革命事业和其他同志,唯独没有自己。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也大抵如此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