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是河北省轄地級市之一,轄4區2市12縣,面積12456平方公里,常駐人口約740萬。邢臺歷史悠久,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三千五百餘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曾多次爲都、郡、州、府的治所,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美譽。

邢臺名稱由來

邢,商代祖乙遷邢都,西周封建周公第四子於邢國,是53個姬姓封國之一,也是有徵伐開戰權的元侯之國,地位顯赫。隋唐宋金設爲邢州,邢字古代通井字,含意爲有德的地方。

臺,西周邢國是周公之胤,邢侯建臺,既是爲了行使元侯之威儀,也是爲了表明其“朕臣天子、用典王令”之意。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爲信都,建檀臺、信宮,用以朝會諸侯,趙武靈王平晝居信宮,並於信都大朝天下,決定胡服騎射的國策。

唐代時期,邢臺二字成爲邢州的別稱,五代時期,唐明宗鎮邢臺,宋代時期,改龍岡縣爲邢臺縣,1945年設邢臺市,1949年設邢臺專區,此後邢臺專(地)區、邢臺市、邢臺縣並存,1993年邢臺地市合併爲邢臺市,2020年邢臺縣撤銷,分別併入信都區和襄都區,邢臺二字從此成爲邢臺市的專稱。

1、襄都區

2020年改橋東區置襄都區,歷史上曾名襄國,以趙襄子之諡得名,秦末漢初的趙國和石勒的後趙均定都於襄國,因而得名襄都。2、信都區

2020年改橋西區爲信都區,邢臺縣西部併入信都區,信都以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爲信都,建有信宮、檀臺得名,趙武靈王曾於此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3、任 澤區

《左傳·襄公三十年》:“羽頡出奔晉,爲任大夫。”即此。西漢置任縣,毗鄰古代天下九澤之一的大陸澤,故名任澤。4、南和區

西漢置南和縣,《南和縣誌》雲此地“人和而知禮”,《水經注》雲”北有和城,此雲其南“,故此得名南和。

5、沙河市

秦置信都縣,漢改襄國縣,隋改龍岡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龍崗縣南境置沙河縣,以大沙河流經其境而得名,1968年縣治遷徙到褡褳鎮,1987年撤縣設沙河市。原沙河縣城今歸屬襄都區轄,由邢臺開發區代管。6、臨城縣

《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臨城縣:“以縣西南十里有古臨城。因改名焉。”

春秋時縣境築有臨邑,《左傳》中“趙稷奔臨”即此。漢置房子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爲臨城縣,以境內有古臨邑而得名。7、內丘縣

秦屬信都縣,西漢析置爲中丘縣,以“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而得名中丘,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之諱而改名內丘。8、柏鄉縣

西漢於縣境置鄗縣和柏鄉侯國,東漢鄗縣改名高邑(治所柏鄉固城店),柏鄉侯國併入,北齊時,高邑縣治所遷今高邑,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柏人、高邑二縣置柏鄉縣,遙取漢柏鄉侯國之名。9、隆堯縣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置隆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置堯山縣;1947年兩縣合併,取首字爲隆堯。

隆平縣始於漢代的廣阿縣,以廣阿澤(即大陸澤)得名,唐改昭慶縣,宋改隆平縣。

堯山縣始於漢代的柏人縣,唐改堯山縣,金改唐山縣,民國年間,因京東唐山鎮與唐山縣重名,故此河北省改唐山縣爲堯山縣,均取意於唐堯。10、寧晉縣

西漢置癭陶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爲寧晉縣,取“安寧”之意。

《唐會要》卷七十一:“廮陶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爲寧晉縣。”《河北省縣名考源》:“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爲古晉地並取安寧之義爲名。”《寧晉縣城區主要街路名稱調整和命名方案》中說道:“天寶東(西)街:爲縣城主幹道,因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始稱“寧晉”而得名。”11、鉅鹿縣

《漢書·地理志》鉅鹿郡鉅鹿縣:“禹貢大陸澤在北。”'鉅鹿'原本爲'大麓',最早見於《尚書》。它記載:'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古時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戰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作'鉅鹿',這就是鉅鹿名字的來歷。

秦置鉅鹿縣,城在今平鄉,東漢時期鉅鹿縣的治所遷至今鉅鹿縣境內,並延續至今。12、新河縣

西漢置堂陽縣;五代改蒲澤縣;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置新河縣,以毗鄰漳水新遷河道得名新河。近代又有滏陽新河從新河縣穿過,新河之名可謂名副其實。13、南宮市

西漢置南宮縣,以相傳西周名賢南宮适曾居此地而得名;1986年撤縣設市。

《史記·仲尼弟子傳》載:“南宮括,字子容”,司馬貞《索隱》稱:“蓋居南宮因姓焉。”司馬貞的意思是說南宮适因爲居於南宮,故此得姓南宮,南宮縣誌記載,因爲南宮适居住於此,故此地得名南宮。究竟是先有南宮地名,還是先有南宮括人名,不得而知。14、廣宗縣

"廣宗"一名始見於西漢時期,《漢書·諸侯王表》載:漢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如意爲廣宗王,蓋取"推廣宗子"之意爲名。東漢章帝置廣宗縣,取“以廣先帝基業”之意。

西漢設廣宗國,東漢設廣宗縣,隋代避諱楊廣,更名宗城縣,金代併入洺水縣,元代析出仍置爲廣宗縣,屬順德府。15、平鄉縣

秦置鉅鹿縣,縣治位於今平鄉,漢代析置鉅鹿縣設立平鄉侯國,《漢書·王子侯表》:神爵四年(前58年)封平千頃王子爲“平鄉侯”,即此。東漢時置爲平鄉縣,以地勢平坦而得名。16、威 縣

金置洺水縣,後徙爲威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爲威縣。威,取其振武用威之意,據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禦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今之威縣得名於此。17、清河縣

西漢置清河郡,以境內清河過境而得名;隋置爲清河縣。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臺臨西、清河一帶,循今衛河、海河入海,《水經》中稱作清河,清河縣因此得名。18、臨西縣

1965年置臨西縣,以地處臨清西部、爲歷史上的水西臨清而得名。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臺臨西、清河一帶,循今衛河、海河入海,《水經》中稱作清河。後趙至金代的臨清縣(今臨西縣)便以毗鄰清河而得名臨清。

來源:邢臺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