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备,大家都会第一时间认为他是个仁义之君。然而刘璋开益州门户接纳刘备、刘表以座上宾厚待刘备,却无一例外促成刘备最后兼并二州土地的局面。这样的刘备称得上仁义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桃园三结义的情义、匡扶汉室的伟大抱负,刘皇叔的崇高之处就摆在那里。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局势当中,确实是少有的仁义之士。

刘备入主益州,他曾经非常纠结于此事

以仁义为本起家

对于游侠性格的刘备来说,自己的满腔理想和抱负,无法被大争之世的格局所接纳。从早年的刘备经历来看,无论是侍奉公孙瓒还是投奔曹操和袁绍,无一例外刘备在他们的眼中不过只是一个“雇佣军”。

刘备为孔融解北海困局

从派兵解救孔融的经历当中,我们便能够看出刘备对于自己在乱世地位的认知(“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他是不被接受的寒门子弟,能够得到孔融这样的名门接触的机会,刘备自然是感到震惊的。同时期的各家军阀、诸侯,无一例外都是由豪族身份背书的名门。唯独刘备集团是军阀之中另类的寒门子弟,虽说是帝室之胄,但终归是个没落皇族后裔。

而刘备偏偏能够充分利用这个皇族后裔的身份,广树“仁义”旗帜招揽人才,拉起自己的小队伍。从而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放下仁义的芥蒂

虽顶着皇叔的光环,但是对于刘备的认识,所有人都是将其视作一个可以利用的雇佣军。这点上孔融和刘表,便是利用“雇佣军”刘备最典范的代表。刘表确实注重刘备,但是却只将其安置在新野小城之内。将其安插在和曹操的交界地段,作为一个转移火力的目标。刘备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既无豪族背书,自然只能够接手这样的安排。

将刘备安插新野,刘表实际上更多是为求

但是在他和诸葛亮的对话当中,能够看到自己是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智术不过是他的潜台词,最为主要想表述的内容,不过是自己作为寒门不被人重视的尴尬处境。诸葛亮是合格的战略家,给予刘备指明如何拯救汉室的方向。但是真正让刘备放下仁义的芥蒂,走上枭雄的道路需要归功于法正和庞统。

仁义之君的新道路

能够看到早年的刘备,身边跟随着大多是武将为主。他们拥有不俗的军事能力,也有掌控战场的实力,但绝无可能给予刘备如何成为一方君王的建议。直到遇到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大谋臣才为游侠刘备指明方向。前半生的刘备打过无数的战役,但是最后的土地和财富大多不属于自己。

刘备入蜀的决策,离不开庞统的鼓励

庞统对于刘备只用一句话挑明:“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庞统理解刘备的仁义之君的性格,但是他也认为是仁义束缚刘备征服天下的脚步。如果此时的东汉处在太平年间,刘备可以运用仁义为自己博得一官半职,成为地方上的好官。但是天下已经走上四分五裂的格局时代,刘备便需要运用更为冷酷的手段。

仁义之君表现出雄主风范

至此我们能够看到刘备性情大变,纳益州、伐汉中、登基无一例外都是符合个人集团发展的做法。此时的刘备除了以仁义为本之外,也展现出了雄主风范,形成有效的凝聚力。带有游侠气质的刘备成为益州和荆州世族的代言人,终于走上逐鹿中原的正轨。

刘备悔恨成疾崩于白帝城

但没有庞统和法正在身边的督促,刘备的游侠性格很容易再次上头。而这种江湖游侠气质,正是帝王之道的大忌。在国力损耗的情况下为关羽复仇,刘备压抑多时的江湖义气再次上升。不顾群臣谏阻执意伐吴,将自己数十年的积蓄掏空殆尽,最终悔恨成疾崩于白帝城。

昭烈皇帝,最后还是败给自己的仁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