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燕玲:未雨綢繆,防範美國“金融脫鉤”

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挑釁和打壓愈演愈烈。有人指出,繼在經貿、科技等領域推動對華脫鉤後,金融脫鉤或將成爲美方謀劃的下個目標。畢竟,已有“切斷中國或香港進入美元結算市場渠道”的聲音從美國輿論場中傳了出來。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做好充分應對準備,保護好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中的貨幣和有價證券。

美國政府無底線的量化寬鬆,已令美元美債的安全、生息和流動性三大優勢喪失殆盡。美聯儲想翻盤,但苦於經濟復甦不到位、不可控因素太多,只好繼續維持救市安排刺激經濟。美國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很大,美國處在自顧不暇狀態。我們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做出努力,或能在保護好“錢袋子”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揭露美元霸權的虛僞。儘管它是二戰後國際體系確定的,但從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後,美元便與黃金脫鉤並由資產貨幣變爲債務貨幣。目前美債已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國外投資者佔30%。今年僅6月一個月,美國財政赤字就高達8630億美元,表明美國正試圖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度過當前困境。持續揭露美國、美元和美債背後的操作,尤其是從法理和實踐上講透美元的霸權屬性及其給全球使用者造成的侵害,這是反擊美方潛在金融打壓的基礎工作之一。

其次,跨境業務使用美元計價結算和統計的做法需要改革。在設法揭露和阻止美國藉助美元霸權剪世界羊毛的同時,我們也要給世界資金找出路,跨境人民幣就是選擇之一。近年來,我國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國際結算方面與我國跨境貿易和投資數量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在海外承包項目中使用人民幣的比重還不夠高,使用美元、歐元和當地貨幣的情況不少,“一帶一路”投資和對外貿易量目前也主要以美元統計,各自貿區的賬戶使用美元也佔很大比重。

這些都是慣例,但也是時候改革了。在這方面,並非沒有歷史可以參照。回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西方國家經濟和金融危機頻發,一些重要貨幣劇烈動盪。1964年底英鎊大幅貶值引起連鎖反應,大約30個國家和地區貨幣隨同貶值。當時中國出口收匯大,在英鎊區面對西方貨幣危機。爲了減少外匯風險,1968年起開始試行一定範圍的人民幣計價結算。這場人民幣計價結算從試點推行到1976年,整整9個年頭,遍及五大洲國家銀行。在當時條件下大大減輕了外匯風險,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信譽。

第三,企業使用跨境人民幣計價結算應提上日程。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最根本條件是交易使用量的提升。歐盟和日本的投資、貿易基本都用本幣結算。東南亞各國也正在鼓勵跨境貿易使用本幣結算。我國也應推動此項工作。

動員企業爲人民幣國際化作出貢獻,在籤合同時使用跨境人民幣計價結算。作爲賣方市場的出口方和買方市場的進口商,項目投資方在計價結算貨幣選擇上都有主導權,所以可鼓勵我們的企業,特別是央企國企起帶頭作用,促進更多項目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給予相應獎勵。

第四,建議國家設立人民幣支付基金。爲了培養國際社會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建議國家設立人民幣支付基金,讓其他國家可以使用基金從中國進口物資,特別是在疫情當下進口醫療物資,這將有利於促進更多國家認識、習慣人民幣支付渠道。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金融機構,提供跨境人民幣公平、及時、準確、專業的清算及結算服務,包括開戶、辦理清算及結算等業務。有了賬戶並熟悉了,就有使用的積極性。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當年推廣美元使用時,也曾設立了一筆130億美元的支付基金給歐洲國家使用。

第五,加強對企業和個人的金融保護意識教育。爲了有效防範華盛頓在金融領域可能的鋌而走險,還要對我國非金融機構的企業和民衆加強資產保護教育,着重做好“三防”:一是防美元資產損失。對應美債零利率、美元貶值的情況,把用美元作爲貿易備付的資金轉成其他可兌換貨幣,特別是人民幣。進口商品可用出口國貨幣或人民幣,以減少匯率利率損失。二是防凍結,把流動資產特別是美元資產轉移到第三方銀行。三是防制裁,保護好資產流動性,防止美國一旦出手導致現金流斷裂。(作者是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