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它将人分为四大类,分别是:

婆罗门(祭司与教师)

刹帝利(士兵和统治者)

吠舍(普通劳动者、商人、农人、工匠)

首陀罗(奴隶)

至于贱民则被种姓制度排除在外,世世代代从事最污秽的工作,譬如处理尸体、收集垃圾、清除排泄物、屠杀动物、皮革处理等等。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殖民后,种姓制度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但实际上在生活中仍常常可以看到种姓制度的影响。

现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力还很大吗?

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低阶种姓要翻身不是不行,不过因为从小出身的环境和资源稀少的关系,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根据印度法律规定,如果去找工作,老板用因为是低种姓的理由不录取你,你可以告他。但实际上没什么人会去告,因为印度的司法系统非常慢,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结果。而大多数印度低种姓根本耗不起官司,甚至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法律。

怎么分辨印度人的种姓?

从姓氏就可以分辨出种姓。印度种姓是从父系一路传下去的,不可更改。只要你明白对方的姓氏是什么含义,就能知道他的种姓。比如圣雄甘地的姓氏就是“菜贩”的意思,属于吠舍阶层。

如果名字中有经书典籍,学问之类的含义,那就是婆罗门种姓。如果名字中是财富、经商、农业相关,那就是吠舍种姓。

印度现在还有贱民吗?

因为印度宪法规定废除种姓制度,从法律意义上说是没有贱民了,不过实际印度社会上仍然不乏贱民。他们干着所谓低贱的工作,人们对待他们态度很差,很轻视他们,不被尊重。

如果一个高种姓指责辱骂一个贱民,这个贱民一般是不太敢吭声的,哪怕他是有理的一方。而一个高种姓戏弄、调笑一个贱民,这个贱民一般也只是配合的笑一笑,不太敢反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