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從單車到勞斯萊斯”那個段子嗎?

大概意思是,有人本想用2千塊買一輛自行車,但身邊的人跟他說加多點錢就可以買摩托了,當他決定買摩托,又有人跟他說加點錢可以買輛二手汽車。

在無數次“加一點錢”之後,這人最終都看上勞斯萊斯了,但翻開錢包一看,才記起自己只有2千塊。

這本是一個勸告人們要量力消費的陳年老梗,沒想到,類似的事情居然在筆者身邊發生了。

好友的表弟阿杰(化名)剛出社會工作,想買一輛小轎車上班代步。本來他爸媽只給他10萬元的預算,但在他的軟磨硬泡之下,購車預算增加到15萬,他的目標車型一下子從豐田致炫變爲本田思域。

可是他最近在網上了解到,國產奔馳A級的入門價格也就15萬多一點,中等配置的A180 L落地價格不到20萬。也就是說,如果他再向爸媽多“磨”幾下,就能得到一輛奔馳了!可是,再這樣下去,說不定他最後都看上保時捷了,但他爸媽兜裏的血汗錢就這麼多,容不得他一直任性下去。

奔馳A級入門車型在某汽車垂直網站上的報價。

於是,我決定就“20萬該不該買入門豪華車”這問題給阿杰一個明確答覆,也算是幫他爸媽“止損”的一個好辦法。

寶馬1系的優惠力度居然比寶馬3系大?

過去關於入門豪華車的定義,有很多種解析。有人認爲乞丐版的3系或A4L,甚至是低配的5系或E級都算是入門豪華車。但如今看來,那些定價在20萬左右的緊湊型豪華品牌轎車,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入門豪華車。奔馳A級、寶馬1系、奧迪A3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入門豪華車的定義其實很簡單——豪華品牌裏售價最低的一款車型。

同屬緊湊型級別的豪華SUV,如寶馬X1、奧迪Q3等,理論上也算是入門豪華車,但它們的售價明顯高於同級別、同平臺的轎車,所以不在我們的討論範疇之內。

凱迪拉克CT4其實也屬於入門豪華車,但目前CT4在廣州的終端售價依然相當穩定,還沒到入手的時機(凱迪拉克的實際售價,大家都懂的)。

爲了瞭解最真實的行情價格,筆者和阿杰逛了好幾家廣州市內的豪華品牌經銷商。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緊湊型豪華轎車的優惠力度,居然比同品牌的中型轎車還大!

以寶馬1系(120i M運動套裝,相當於次低配車型)爲例,其官方指導價爲22.38萬,經銷商給出的裸車報價爲16.50萬,優惠額度達到5.88萬,相當於打了7.3折。算上各種保險稅費,最終落地價格約爲18.50萬。若選擇入門版的120i時尚型,落地價更是可以控制在17萬以內。

2020款寶馬120i M運動套裝。

這樣的優惠幅度,已經高於中型車級別的寶馬3系。要知道,在上一代3系在“換代清倉”時,其裸車優惠也不到7萬,換算下來不低於8折。

再來看奧迪A3和奔馳A,同是次低配車型,優惠額度分別5.13萬和5.52萬。也就是說,用不到20萬的價格,都可以在這三款豪華車裏隨便選一款開走,而且不是最低配哦!

光看價格確實讓人心動,不過,在如此高的優惠背後,是否暗含着某些問題?

豪華品牌的LOGO確實香,但沒準半年後就沒味道了

同樣花費20萬,可以買到雅閣、凱美瑞的入門車型,或是思域、卡羅拉等A級車的頂配車型,但同時也能輕鬆拿走一輛奔馳或寶馬。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選擇題幾乎沒有任何難度——肯定是奔馳寶馬香啊!光是車頭的LOGO,就足以甩開同齡人好幾年。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曾經也是一名入門豪華車車主,看了我的親身經歷你就會明白,豪華品牌的“面子加成”能力還真沒想象中那麼強。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在家人的資助下購入了一輛寶馬3系320i(2011款,第五代車型)。在擁有它的頭兩年,我確實感受到豪華品牌帶來的光環。然而,再多的光環,也無法改變其“入門豪華車”的身份——第五代寶馬3系是當時華晨寶馬所有產品中售價最低的車型,而且我買的是320i時尚型,也即車系中的次低配版。

隨着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新車出現,這臺320i的缺點開始暴露:動力羸弱,連高爾夫也能隨便爬我頭;空間狹小、路噪明顯,長途駕駛相當煎熬;除了6碟CD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科技配置。

我逐漸認識到,對於一款家用車而言,綜合產品實力永遠比車頭的LOGO重要。伴隨着越來越多小故障出現,高昂的維修費用讓這臺3系成爲一輛“喫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車。

如今的寶馬1系,其車型地位與當年的寶馬3系十分相似,而且技術規格更低。這意味着,你在它身上獲得優越感的時間,會比我當年擁有寶馬3系時更短——別說兩年,可能半年後,它的各種短板和缺點,就會掩蓋你購車時的興奮。

以目前的標準來看,寶馬1系的內飾設計,確實與“豪華”二字不沾邊。

先別論配置,光是那素得不能再素的內飾,就足以讓你對“豪華”二字產生懷疑,再看那100kW出頭的三缸1.5T發動機,隨便一臺中國品牌車型都能在動力上碾壓它。

無論是動力輸出還是運轉平順度,寶馬1系這臺三缸1.5T發動機的表現確實強差人意。

不光是寶馬1系,奧迪A3和奔馳A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短板。這與車型級別或價格無關,歸根到底,還是技術冗餘度不足的問題。作爲品牌中的入門車型,它們只能用上最基礎、最低級的技術,其產品價值只能高度依賴品牌,而無法在實際用車體驗中體現出來。

同樣的發動機,保養費用貴一倍?

當然了,如果你對動力性能沒太大要求,平時用車也只是上下班代步,那體驗不體驗的確實沒那麼重要。可是,用車成本是你不得忽略的一環——這不是體驗問題,而是錢包問題!

先看保養成本。以最暢銷的奧迪A3爲例,按照官方要求,小保養(換髮動機機油、機油濾清器)的週期是1萬公里,材料費接近500元,工時費超過了600元,總費用接近1200元。而採用相同動力總成,且有着相同動力輸出的大衆高爾夫(280TSI),採用同等級別的機油,小保養總價也才500元左右。

也許你覺得這千把塊錢不算什麼,但注意了,這只是最基本的保養費用。按照奧迪官方的保養規定,發動機火花塞需要每兩萬公里更換一次,費用爲1000元左右。再看高爾夫,火花塞保養週期不但更長(三萬公里),而且費用也是便宜了一半。

什麼?你說保養可以到外面的汽修店做?這未嘗不可,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必須具備鑑別汽車用品真假的能力。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目前市面上的假機油、假火花塞真的多如牛毛,作爲汽車小白的你,被騙是分分鐘的事。

汽車機油的真假,還真無法從外包裝看出。

再說了,即便你對愛車呵護有加,每次都按規定到4S店做保養,但車子本身的各種小故障也是難以避免的。德系車的設計思路都是以優化性能爲主要目標,零部件的耐用性擺在相對次要位置,車子用久了,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問題(如燒機油、避震漏油、變速箱故障等),對應的維修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再以筆者的老320i爲例,在開了三年多時間後,就出現了氣門室蓋墊漏油,以及剎車真空泵漏油的問題。4S店當時給出的維修費用接近1萬元,由於過了質保期,我也只能自掏腰包。那時候,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豪華品牌”。

產品力與售價不匹配,大幅降價是必然的

同是緊湊型級別的轎車,爲何有的車掛上豪華品牌LOGO後就能賣得更貴?因爲在LOGO的背後,除了車子本身的生產製造成本之外,還蘊藏着更高的服務、營銷、人力成本,由此帶來的,也許是更尊貴的購車體驗、更貼心的售後服務,但更多的,是遠高於實際體驗的品牌溢價。

這種溢價放在中級車或是中高級車上是合理的,但在一款緊湊型車身上似乎有點彆扭,說白了,就是車型級別和技術含量支撐不起品牌形象。

在20萬的價格區間內,實在有太多出色的車型了,豪華品牌在這領域內無法施展其真正的技術實力,只能靠品牌勉強維持自尊。久而久之,消費者就會意識到,花20萬買到的所謂豪華車,只是一款用車成本不低,性能乏善可陳,配置寒酸至極,且一兩年內就會玩膩的車。

這麼看來,也不難理解爲何入門豪華車會大幅降價了,因爲它們的綜合產品力與其售價完全不匹配。

這樣的車值不值得買,估計大家已心裏有數。

文 | 超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