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年底,孫中山聽到收復外蒙之後,感慨萬千,留下了一句話。

比得來電,諗知外蒙迴心內向。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事於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中國久班超、傅介子此等英雄,如今“執事”收復外蒙,建立不世之功,猶如今日之班超。那麼,收復外蒙的“執事”到底是誰呢?其實,這是一個名氣不大、少爲人知之輩,他的名字叫徐樹錚,袁世凱形容他“一臉的書氣”,可謂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將軍,即便蔡鍔、吳佩孚等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1880年,徐樹錚出生于徐州的一個耕讀之家,當時他父親徐忠清已四十七歲,而母親岳氏四十五歲,徐樹錚的出生對他們來說可謂老來得子,因此備受寵愛,徐樹錚所回憶的那樣:“樹錚於昆弟序最幼,先考妣撫愛規教,倍切於兄姊”。

徐樹錚父親是一個鄉村老師,但他母親家族非同一般,據說是岳飛後裔。在這樣家庭環境薰陶之下,徐樹錚不僅聰明伶俐,鄉里爭傳他“七歲能詩”,譽爲神童,十三歲那年(1892年)又考中秀才,而且還繼承了精忠報國之念。

甲午戰爭之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於是中國不少知識分子走上投筆從戎的道路,徐樹錚就是其中之一。徐樹錚認爲:“儒者讀書,要以致用爲宗。頻年朝政日非,喪師割地,爲國大辱。釋而不圖,雖皓首牖下何益?”於是徐樹錚開始投筆從戎,精研兵法謀略,留意天下政財大略。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徐樹錚聽說清政府正在招募士兵,於是不顧父母阻攔前往濟南,準備投靠當時山東巡撫、統領新建陸軍的袁世凱,並上書一封,中心內容大致是“國事之敗,敗於兵將之庸蹇。欲整頓濟時,舍經武無急務”。然而,徐樹錚卻喫了一個閉門羹。

當時,袁世凱正在母喪丁憂,不能見客,於是派山東觀察使朱鍾琪考察徐樹錚。讓徐樹錚沒想到的是,這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朱鍾琪甚至還向徐樹錚的家鄉寄去了一封譏諷書信。

就在徐樹錚最落魄的時候,他遇到了段祺瑞,兩人一見如故,段祺瑞立即聘請徐樹錚爲記室,徐樹錚由此開啓了傳奇一生。與此同時,在未來二十餘年中,徐樹錚一直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

1905年,段祺瑞推薦徐樹錚東渡日本留學,回來之後已經1910年,辛亥革命爆發的前夕。袁世凱成爲大總統之後,段祺瑞成爲陸軍總長,徐樹錚升爲陸軍次長。位高權重的徐樹錚,卻在1914年膽大妄爲,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宣佈爲中立國。隨後,日本對德國宣戰,目的是搶奪德國在中國的利益——青島。

對青島德國人而言,孤懸海外,最嚴峻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缺少槍支彈藥。於是,德國使館武官就與徐樹錚協商,希望借步槍2000支,並配以足夠的子彈。理智的說,已經宣佈中立的中國,肯定不能支援德國軍火,一旦被日本獲悉,又會給處於弱勢的中國帶來不利後果。然而,徐樹錚卻自作主張,給青島的德軍運去一列車的軍火。

當時,山東將軍靳雲鵬(見上圖)就質問徐樹錚,“我國嚴守中立,如今偷運軍火支援德國,一旦事情泄露怎麼辦?”徐樹錚的回答卻讓人感慨,既有長遠的眼光,又有不顧個人的大義。

徐樹錚:日本是中國最鄰近的強國,中國是一個積弱的國家.......日本絕非中國的朋友,它不會要中國富強;將來真正能夠做中國朋友的,只有在美洲的美國和在歐洲的德國.....事情辦好,能爲中德兩國間建立長期的友誼;萬一失敗,國家就拿我個人來治罪,也不至於耽誤國家的大事。所以這件事絕不能和總統、總長說明。這件事成功則國家有好處,失敗了不過是我徐樹錚個人受損失,希望你能幫忙。

最終,在靳雲鵬的幫助之下,徐樹錚成功支援了青島德軍。不過,日本最後還是佔領了青島。雖然這一火車軍火作用不大,但徐樹錚卻讓德國人銘記在心。1925年,徐樹錚訪德受到熱烈歡迎,據說克虜伯兵工廠還無償贈送給他一套製造大炮的圖紙。

一句“日本絕非中國的朋友,它不會要中國富強”,展現出徐樹錚的敏銳眼光。在那個亂世之中,很多軍閥根本就是自私自利,有己無國,成爲日本走狗的更不在少數,唯獨徐樹錚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中日關係。

其實,徐樹錚將軍的真知灼見遠不止如此,很早就關注了外蒙問題。辛亥革命之後,外蒙古在俄國庇護下獨立,後又取消獨立,改爲自治,中華民國僅享有宗主權的空名。1912年,徐樹錚在給靳雲鵬的書信中就闡述了力保蒙古的戰略思想。1918年,徐樹錚派人到河南、安徽等地招募新兵,組成了三師四旅的規模。1919年初,徐樹錚派人前往外蒙,首次公開提出撤去自治的建議;4月17日,徐樹錚又提出《西北籌邊辦法大綱》,不僅主張撤治,更提出了使外蒙與內地一致的同化政策。6月13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爲西北籌邊使,6月底徐樹錚指揮邊防軍陸續進駐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

但外蒙王公與喇嘛不願失去既得利益,對撤治非常牴觸,導致此事一拖再拖,於是徐樹錚親自進入外蒙施壓。1919年10月29日,徐樹錚抵達外蒙首府庫倫(今烏蘭巴托)。11月14日夜晚,徐樹錚直赴外蒙“總理”巴德瑪多爾濟住處,言辭警告:“寬限一日,明晚必須解決,否則拿解者不止一佛(指外蒙“皇帝”哲布尊丹巴活佛),執事雖老,亦當隨行!

巴德瑪多爾濟聽了以後嚇得戰戰兢兢,第二天便趕緊召集王公和喇嘛開會,擬出了請求撤治的呈文,馬不停蹄地交給徐樹錚。11月22日,大總統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尤其是唐努烏梁海,已被沙俄侵佔長達七年之久,終於回到中國懷抱。

歷史上,徐樹錚一共三次赴蒙。第一次是主要解決撤治問題,將之前有條件撤治變爲無條件撤治。第二次主要是辦理撤治諸項事宜,冊封哲布尊丹巴及女佛,並巡視外蒙邊務。第三次纔是真正着手經營外蒙。

徐樹錚認爲,在清朝之時,外蒙對中央的向心力就不如內蒙,如今又更加疏遠中國,因此首先需要加強外蒙古官民對中國的向心力。爲此,徐樹錚提出了一份《治蒙要略》,從庶政、官制、軍事三個部分加強與中國的聯繫。

徐樹錚治蒙,尤重教化,他認爲“有清以來,蒙部內屬,迄今約三百年,率以愚蒙爲策,實大揹人情天理之正。此後欲蒙邊日見親洽,即非力整教化,勸諭興學,不易爲功。”爲此,徐樹錚創立“政教聯歡社”,以此籠絡外蒙王公喇嘛的感情,又創立《朔方日報》、多次舉辦戲曲演出、與外蒙民衆聯歡,寓教化於娛樂之中。

除此之外,創設邊業銀行、調查礦產、籌備鐵路,修建醫院、註銷外蒙官府欠中央政府的舊債、派出部分兵力加強恰克圖的邊防等,使外蒙古的現代化事業有序開展。甚至還在當地引種天津大白菜,結果十分成功,後來大白菜就成了當地的大衆菜。

總而言之,如果徐樹錚治蒙政策能夠延續下去的話,或許中國就沒有失去外蒙這一遺憾。但可惜的是,在1920年7月,大總統徐世昌免去了徐樹錚西北籌邊使之職,徐樹錚對外蒙的經營也就戛然而止。一年之後,外蒙古在蘇俄的支持下獨立建國。

總的來說,徐樹錚文武雙全,才華橫溢,著有闡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國銓真》,以及文學作品《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筆者看來,單論這些著作,近代不少將軍不弱於徐樹錚,但從對日本研判與收復外蒙這兩點來看,徐樹錚纔是近代最傑出的將軍,其他只能算亂世軍閥。

作爲一個民族英雄,徐樹錚結局卻非常悽慘。1925年,徐樹錚乘火車離京經過廊坊之時,馮玉祥派人將其劫持並槍殺。更讓人心痛的是,徐樹錚位於宿州的墳墓(見上圖),如今殘破不堪,一代民族英雄竟在人們心中沒能激起半分漣漪。

參考資料:《徐樹錚先生文集年譜合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