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胤礽放在任何一个王朝,他都能做一个有作为的“守成之君”。

只是可惜的是,胤礽生错了时代,他不该生在康熙朝。纵观历史,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康熙一朝“九子夺嫡”中的九个儿子个个都是人杰,都颇具才干,放在任何一朝都能做个“守成之君”,“中兴之君”,乃至是“开拓之君”。

借用《雍正王朝》中胤礽的师傅王掞所说的话:“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胤礽被废,很大程度不是因为他的无能,而是那些想要争夺储君之位的那些皇子,和忠于各个皇子的大臣的暗地使坏与陷害。

若不是那些皇子在暗地里使尽的给胤礽使绊子,胤礽不会弄的如后来那般的狼狈。若不是晚年的康熙在到底要不要选择胤礽为储君一事上的犹豫不决,让众位皇子看到所谓的希望,让胤礽惧怕自己的位置会被夺走,也不至于会引起后来动摇国本的“九子夺嫡”事件。

可以很明确的说,胤礽的被废,虽与自己后来的一些逾越之举有些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却是因为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等这些皇子的暗中使害,及康熙后来对储君犹豫不决和有意无意的加重其他皇子的权势有关。

少时的胤礽可谓是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储君典范。康熙曾言:“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尔诸事稔知恭敬,故写信寄之”,1696年,康熙亲自噶尔丹,胤礽奉旨监国,在监国期间,胤礽不负众望,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着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治国才能,《清史纪事本末》评其“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同时胤礽虽在京监国,却是每日都派人前往边疆向康熙请安,这点让康熙更是无比的感动。

可以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胤礽是一位十分完美的国家储君之典范,正如清初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言:“此刻已23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这个时候的胤礽可谓是众望所归的大清后继之君,当然若是没有康熙后来的那般举动,“太子按章办事,均无差错”的胤礽绝对能成为清朝一位颇有作为的“守成之君”。

1698年三月,康熙大封已成年的皇子,包括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同时康熙不但给予他们爵位,还让他们皆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康熙这等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在纵容诸皇子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是在增加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试想一旦皇子们有权有势,你认为他们不会觊觎储君之位吗?当然会,有了权力的他们自然巴不得胤礽被废,他们上位。

可以说随着诸皇子都变得有权有势后,无疑就加剧了他们与胤礽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无疑就是胤礽及胤礽的党羽。于是乎,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错综复杂,且日益加剧。

就这样,随着康熙有意无意的给予其他皇子越来越多的权力,胤礽开始变得慌张了起来,他开始惧怕,惧怕自己的储君之位会被他人所夺,于是他开始不顾一切的拉拢百官,曾经颇具治国才能的胤礽开始变得疯狂了起来,为了皇位,他甚至干起了谋逆之事。最终,胤礽毁在了康熙自己的手中,曾经那个颇具储君之典范的胤礽就这样变得疯狂,变得让人无法理解了起来。

总得说真正历史上的胤礽,他绝非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相反胤礽是一个文武双全,颇有贤君典范的一国之储君。只是可惜的是,胤礽终还是毁在自己父亲与兄弟的手里,皇位对他们来说要远远高于兄弟之情,乃至是父子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