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杜

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天,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

东市附近的街道上,行走着一位少年。只见他一袭青袍,面白无须,青涩中不乏成熟与稳重。

少年在一位大户人家的门口徘徊了许久,眼看着各色人物从门口进进出出,天色渐晚,门口清静了下来。少年走上前去,叩开大门,递上了自己的名贴和文稿。

这位年轻人叫白居易,读书过目不忘的他,十几岁便熟记了《论语》《诗经》等经书,且诗词文章,信手拈来,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不,十六岁的他便自信满满,听说京城文人聚集,就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京城,拜访名人,以求更大的发展。今天他要求见的人是在朝中担任著作佐郎的大诗人顾况。

傍晚,顾大人忙了一天,正欲进餐,听说一个十多岁的书生求见,他充满了好奇。当他打开名贴看到“白居易”三个字时,他却笑了,戏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他耐着性子继续翻看诗稿,当看到第一首诗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惊得他张大了嘴巴。

缓过神来,“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顾大人感叹。忙令仆人引进白居易。

以上是唐代《幽闲鼓吹》中的记载,其真实性已不可考。但这位白居易,后来确实如他的名字一样,事业有成,在长安城中买了房安了家,且较长时间地居住着。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进京赶考、定居长安、贬谪江州、外放杭州、终老洛阳。虽然最后平安“落地”,但在践行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路上,也非一帆风顺的。

生活中,民生、亲情、友情、美景常常触动他的内心,特别是春天来临,明媚的春光更让他动情并把他的情寄寓到了诗章中。

春光中,战乱下,我更惦念亲情

话说在唐代有这么一个职务叫节度使,原本是朝廷在有军事需要的地区临时派驻的军事官员,没有多大权力。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他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掌握了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诸侯。

权力大了野心就大,唐朝最典型的就是河阳节度使安禄山的叛乱,大大削弱了李唐的国势。之后,节度使叛乱屡有发生。

贞元十五年,在河南境内,先是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发动了叛乱,随之彰义节度使吴少诚又发动叛乱,朝廷急忙派出部队镇压,一时间,河南境内战火纷起、民生凋敝,行经河南的漕运大受影响,关内地区粮食供应不上,饿殍遍地。

地方的叛乱没有影响中央事务的运作,次年春,长安的科举考试照常进行,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这是家族的大事,他需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于是,他东归省亲。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按照以往,他原本可以伴着春风,迎着花香,荣耀而归。然而战乱带来的凄凉景象,让路上的他心里笼上了一层阴云。

满目荒芜的田野,流离失所的难民,让他十分难过。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睡,天上升起的一轮明月,把皎洁的月光洒进屋内。他披衣起床,仰望天空,天上的月亮是那么的圆,而自己的家乡却正经历灾难,许多家庭骨肉分离。

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兄弟姊妹们,小时候,大家经常在一起玩耍、游戏,相亲相爱。而今,大家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各地,难以相见,也不知他们的境况如何?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当你看到这句诗,你的第一感觉,好浪漫呀!然而这不是一首男女间的情诗,而是两个男爷们的酬和诗,没错,很纯粹,就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

两人友情的渊源起始于贞元十九年,是年,两人同时参加吏部的考试,同登书判拔萃科,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便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友谊。

《唐才子传》曾这样记载:“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在工作的交往中,两人由陌生到熟悉。时间久了,彼此很投缘,特别在文学创作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认识,他们共同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后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他们的创作主张总结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成为好朋友后的他们,花开时共闻花香,月圆时共赏明月,亲密无间。情到深处,便通过诗歌相互唱和,比如在校书郎任内,两人“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就在这样的“卿卿我我”中,转瞬三年,元和元年,两人一起参加了授官考试,及第,然后分别开始了他们的仕途之路。

元和四年春,元稹被唐宪宗任命为监察御使,奉命出使东川,说白了,就是替皇帝到地方上去巡察官吏的作为,发现并纠正问题。意气风发的元稹辞别亲朋,奔赴东川。

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一天,休班的他约上好友李建连同弟弟白行简,三人一同游览了曲江及慈恩寺,然后饮酒欢宴。席间,他想起了好友元稹,想起去年春光烂漫时两人一起同游曲江的情景,他也不顾李建的感受,现场吟咏了一首诗。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令人惊讶的是,就在白居易写诗的当晚,元稹在梁州的驿站里留宿,睡梦里,他与白居易同游曲江。次日,他将所梦记在了诗中。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梁州梦》

人们都说真正的朋友是知心的,白居易和元稹给后人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在白居易的人生路上,铁杆朋友元稹的陪伴是他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不,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很是伤心,亲自给他撰写祭文:“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春光陪我走过失落

元和九年,白居易结束了为母亲的守孝回到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也就是太子府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太子府内部管理,外部交际事宜,是一个闲差事。

他本应该安安稳稳地打理好太子府事务就好,然而他偏偏不肯,延续了他任左拾遗时的风范。那他任左拾遗时有怎样的风范呢?

元和三年之后的三年,白居易曾任左拾遗。早在元和元年,他的好友元稹就担任过这一职务,当时的元稹,作风犀利,忠心耿耿,频繁上书,提出施政的建议,虽得到宪宗的中肯,但终因锋芒太露,得罪宰臣而被贬为县尉。

任左拾遗时的白居易,如同他的好友一样,也频繁的指出施政的错误,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同的是,很多问题他是通过诗歌来反映的。

比如那首著名的《轻肥》,先是用大量的句子描写士大夫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最后突然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收尾,强烈的对比,让人错愕。相信当时的宪宗读罢一定会睡不好觉。

我们回到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的话题。

元和十年,唐政府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唐时,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割据严重,中央的权威遭到极大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窘境,立志中兴的宪宗提拔强势的武元衡为相。

武元衡主张用武力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引起了地方节度使吴元济等人的不满,他们发动叛乱并于六月派出刺客刺杀武元衡及其助手裴度,导致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重伤。

此事在朝野引起很大的轰动,如此赤裸裸的对抗中央,朝廷本应立即出手缉拿人犯。然而掌权的宦官集团和主和派人士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身居闲职的白居易却坐不住了,他上书宪宗,大声疾呼严惩凶手。当权派恼羞成怒,你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咋呼个啥!贬!

如此,四十四岁的白居易卷起铺盖,南下江州,作了江州司马。

失落的他来到江州后,那种“兼济天下”的崇高志向深受打击,“独善其身”的思想日益强烈。眼前的一草一物,一人一事,不经意间就会触动他的内心。

湓浦口的送客之行,让他遇见了失意的琵琶女,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并最终泪湿青衫。

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他也常出去走走,观赏一下美景。春光中,他来到潘阳湖,写下了《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光,缓解了白居易心中的郁闷,美景,让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却了烦恼。他在人生路上坚持着,前进着。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拨乱反正,白居易重返长安。

春光让我乐享人生

长庆元年,回京后的白居易提拔得很快。先是任主客郎中,加朝散大夫,从五品,始著五品绯色朝服,后又转中书舍人,正五品。

此时的白居易,政治上没有了以前的锐气,但也不是对一切都充耳不闻。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藩镇割据公开化,特别是河朔三镇尤为明显,节度使自立为王,达到了“父殁子代,兄终弟及”的程度。朝廷曾发兵征讨,但很不给力。

针对这一情况,白居易上书穆宗,提出自己的军事主张,未被采用,他有些失望,主动提出处调为官。

长庆二年十月,他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到任后,便实施了一系列的民心工程。

第一件事,就是疏浚淤塞的六口水井。四十年前,时任刺史的李沁修建地下管道,引西湖水到城中,存储于六口水井中,供市民取水饮用。

白居易到任时,地下水渠和水井淤塞严重,满足不了居民用水的需要,于是来杭后他先修缮疏通了六井,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件事就是治理西湖,修筑白堤。西湖水浅,遇天旱水不够用,遇大雨则湖水泛滥,酿成灾害,针对这一情况,他亲自主持了西湖治理工程。

经过实地调查和缜密的测算,决定在西湖东北岸修筑一条大堤,提高西湖的蓄水和防洪能力。长庆四年春,工程竣工,他亲自题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于湖岸。

一天,他又来到西湖,在游览了孤山后,他走在白沙堤上,春光正好,柳绿䓍长,莺歌燕舞,游人如织,湖水拍打着沙堤。

他的思绪飞扬:来到杭州后,远离了京城那些纷乱的争斗,可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百姓做些好事,亦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他难以抑制自己快乐的心情,并用一首诗表达了出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杭州生活,放松了心情,也给了他更多自信,此后,他一路前行。三年后,他返回长安,官居三品,再三年,在洛阳买房安家,与刘禹锡等人多有诗歌唱和。

十八年后,会昌六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终老洛阳。

作者:阿杜,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