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为何能速战速决?原来是此人助攻,可惜其事迹未见正史。诸葛亮南征,自公元225年春,从成都出发,直到当年年秋即结束战事。短短的几个月之间,蜀军行程数千里,征战频繁,七擒孟获,如何能以如此神速获得全胜呢?以往关注者,多认为只是诸葛亮

“和抚”政策和“攻心”

战术的成功,殊不知这其中,还与一位彝族头领大力相助有很大关系。

据《贵州通志·土司志》记载,

“夷帅”济火,“闻诸葛武侯南征,积粮通道以迎师,遂佐武侯平西南夷,擒孟获。

”建国后,新编写的《贵州古代史》也指出:

济火曾“积粮通道,帮助诸葛亮擒拿益州夷帅孟获”。

济火何许人,其事迹如何,历代论诸葛南征者提及甚少,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个济火在诸葛亮南征时发挥的作用。

济火是汉末三国时牂牁郡一个深受拥戴的少数民族头领,收到贵州方志艳称。《贵州通志》记载称:

“济火,汉牂牁郡帅,里卢水西安氏远祖也。深目长身,魑面白齿,以青布帛为囊笼,发其中,若角状,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裁之。”

济火部落所在的牂牁郡,在汉代领县十几个,郡治在且兰(在今贵州安顺、普定一带)。范围包括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等地。明朝时,封建中央政府把长期居住在贵州鸭池河以西,以大方县为中心的少数民族赐姓为安,人称水西安氏。史称,“

安氏之先,盖出昆明

”。昆明部落群里有祝明部,祝明的第六子德施氏(又称慕济济部、默部),后来迁入贵州的赫章、大方、水城一带定居。他们应该就是济火的祖先,水西安氏的远祖。

彝文文献资料《恩布散额》对济火部落的世系有明确详细的记载。济火是该部落第二十五世孙,彝名妥阿哲,该书译本又名《西南彝志》。其卷八《六祖的后裔——默部》一章记载:

“勺雅妥之世, 娶壳雅密痴,鲁歹壳之女。生子有三人,……幼名妥阿哲,向右路分支,居于慕俄格,为阿哲君长,乃二十五世”。

“ 彝族有父子连名的习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两个音节,必定是儿子名字前面的第一、二个音节,祖祖辈辈连续下去。”如前所述。济火父名为勺雅妥,而他的名为妥阿哲,“妥”是他们父子共用的音节。而他的汉名,则“

济是其父名,火乃已名

”。

济火的事迹,主要有二。

其一,积粮通道,佐擒孟获,助诸葛武侯南征。

行军打仗、军粮是头等大事。诸葛亮远离成都大本营,深入不毛之地,缺乏军粮,不辨道路,困难重重。而济火率领族人,伐木开道,带路献粮,围攻叛军,擒拿孟获,关于这些的记载尽管不详,但对于诸葛亮南征获胜的作用之大,可想而知。事后,济火被诸葛亮“

封为罗甸国王,世长其土

”。

其二,在蜀汉后期,他曾奉命领兵去平息普里僚人(今仡佬族)的骚乱。

据《贵州通志》记载:“

后主时,遣昆明渠率(济)火,伐普里獠,平,帝赐(济)火镂银鸠杖”

。《西南彝志》在颂扬济火的功绩时也这样说:

“追忆我祖先,妥阿哲君长。后汉皇帝世,孔明先生来,南征破蛮土。祖先妥阿哲,领兵随汉皇,又供给军粮。汉皇帝说道:‘妥阿哲为人,真是个忠臣、爵禄和顶子,应该赐给你。’ 红印盖手本,敕封妥阿哲,彝帅罗甸王,皇帝给封爵。又派他南征,南方得安定。北部扯勒地,有恒纳(恒纳,彝族的一支,住在今四川古蔺一带)谋反,妥阿哲去攻,一战乃克定”。

诸葛亮的南征,是维护统一,反对地方割据的战争,是一次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动。因此,受到南中多数少数民族族的支持,而雍闿、孟获等人的反叛活动,则遭到当地百姓的反对。“

益州夷复不从(雍)阁

”。济火作为一个彝族头领,能深明大义,积极维护西南各民族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反对本族头领的分裂骚乱活动,实为可贵,值得赞许。据记载,济火在贵州受到广泛尊重。“

黔人祀武侯,必塑济火之像侍立于旁”

。明清时代,贵阳的武侯祠里,就有济火的塑像在诸葛亮像旁。此外,在大定、古州等地,还有济火祠,专祀济火,以彰其业绩。

关于济火其人其事,由于陈寿的《三国志》和常璩的《华阳国志》未曾记载,所以常被忽视。这可能是《三国志》的简略和济火是“蛮夷” 的原因。例如,《三国志》中连孟获都不屑一提。有赖贵州的历代方志和彝文《西南彝志》的载录,济火及其事迹,才得以流传下来。这一史实,为解释诸葛亮南征何以能迅速取获,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