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影视作品越来越陷入到“热搜化”的节奏中,这从电视剧《三十而已》频繁上“热搜”就可见一斑。《三十而已》里顾佳和许幻山这对夫妻,简直就是为“热搜”而生,另几位剧中主角也不逞多让。在不少观众眼里,《三十而已》里的渣男有多渣,女主角手撕小三就有多爽。而对于剧方和播出平台来说,剧中话题或人物又“喜提多少个热搜”,当然也乐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随着大数据算法、“热搜”、流量排行等看似可衡量指标的出现,让“话题热度”逐渐有了数据依据。这些影视作品以话题为导向进行创作,将“唯话题论”提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活在话题营销中。从这个意义说,国产剧创作的埋“点”,设置所谓的话题,与“热搜”互为表里,很难说不是一种创作的退步。在流量时代,大数据能“计算”出你想看什么新闻,自然也不难“计算”出在影视作品中设置什么样的剧情能火,打造怎样的人物设定会引发观众吐槽。

按照所谓的大数据和市场趣味来量身定做的影视作品,看似能读懂观众,其本质是反智的。这样的流水线产品,看似做工精良,但内核不但不新,也无法给观众提供新的认知。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所谓的话题剧,为了强硬地制造矛盾冲突,而不得不把人物都扭曲成极品,这种唯“冲突”至上,是唯“话题性”的结果,冲突的构建不是建立在正常的人物逻辑和合适的故事情境之上,而是为了达到冲突的强烈系数。用时髦话来说,就是剧好不好首先看“爽感”够不够。

需要正视的是,在当下这个被资本裹挟的流量时代,不少国产剧纯粹是商业逻辑下的产物,体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属性。社会话题只是一种吸引收视的噱头,因此创作上对于真正的社会痛点浅尝辄止,甚至剧集根本无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更遑论试图找寻解决思路,常常披着话题的外衣,实现大量商业元素的倾销。所以我们看到,围绕一个话题“剥洋葱”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快餐化”的话题输出成了流行,而观众被裹挟其中,成了“热搜化”这场表演的一份子。

只是很可悲的一点是,这几年成为“热搜”常客的电视剧,很难有被观众“回望”的机会,倒是21世纪头十年的作品常会被翻出来,在网络平台重获新生。因为“爽感”来得快,往往走得也很快,总有下一个“热搜”在等着你。要赢回观众的心,最需要的恰恰是慢下来——好故事需要大量的时间打磨,这比“热搜化”的话题堆砌,能打动人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