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影視作品越來越陷入到“熱搜化”的節奏中,這從電視劇《三十而已》頻繁上“熱搜”就可見一斑。《三十而已》裏顧佳和許幻山這對夫妻,簡直就是爲“熱搜”而生,另幾位劇中主角也不逞多讓。在不少觀衆眼裏,《三十而已》裏的渣男有多渣,女主角手撕小三就有多爽。而對於劇方和播出平臺來說,劇中話題或人物又“喜提多少個熱搜”,當然也樂得合不攏嘴。

這幾年,隨着大數據算法、“熱搜”、流量排行等看似可衡量指標的出現,讓“話題熱度”逐漸有了數據依據。這些影視作品以話題爲導向進行創作,將“唯話題論”提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活在話題營銷中。從這個意義說,國產劇創作的埋“點”,設置所謂的話題,與“熱搜”互爲表裏,很難說不是一種創作的退步。在流量時代,大數據能“計算”出你想看什麼新聞,自然也不難“計算”出在影視作品中設置什麼樣的劇情能火,打造怎樣的人物設定會引發觀衆吐槽。

按照所謂的大數據和市場趣味來量身定做的影視作品,看似能讀懂觀衆,其本質是反智的。這樣的流水線產品,看似做工精良,但內核不但不新,也無法給觀衆提供新的認知。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不少所謂的話題劇,爲了強硬地製造矛盾衝突,而不得不把人物都扭曲成極品,這種唯“衝突”至上,是唯“話題性”的結果,衝突的構建不是建立在正常的人物邏輯和合適的故事情境之上,而是爲了達到衝突的強烈係數。用時髦話來說,就是劇好不好首先看“爽感”夠不夠。

需要正視的是,在當下這個被資本裹挾的流量時代,不少國產劇純粹是商業邏輯下的產物,體現出了強烈的逐利屬性。社會話題只是一種吸引收視的噱頭,因此創作上對於真正的社會痛點淺嘗輒止,甚至劇集根本無意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更遑論試圖找尋解決思路,常常披着話題的外衣,實現大量商業元素的傾銷。所以我們看到,圍繞一個話題“剝洋蔥”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快餐化”的話題輸出成了流行,而觀衆被裹挾其中,成了“熱搜化”這場表演的一份子。

只是很可悲的一點是,這幾年成爲“熱搜”常客的電視劇,很難有被觀衆“回望”的機會,倒是21世紀頭十年的作品常會被翻出來,在網絡平臺重獲新生。因爲“爽感”來得快,往往走得也很快,總有下一個“熱搜”在等着你。要贏回觀衆的心,最需要的恰恰是慢下來——好故事需要大量的時間打磨,這比“熱搜化”的話題堆砌,能打動人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