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说旅行,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某一天偶然间看到一篇关于天梯山石窟的文章,作者说这是一座名存实亡的石窟,的确如果你来过目前天梯山石窟现场的话,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话很是精辟和现实。

如今当你来到天梯山石窟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规模太过于简陋,花费30元门票步行一段路穿过山洞就可以进入主景区,这个山洞是后期为了旅游开发而新挖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嵌在山洞里的塑像同样崭新的发亮。

天梯山主景区规模很小,仅仅开放了一个石窟龛,窟内安放着7尊佛像,这样的规模甚至不如莫高窟的一个窟,不过好在佛像庞大看起来也多了几分观赏价值,同样也符合如今游客的审美。不过稍微懂一点的游客,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造像大部分都是现代化的产物。

因此很多旅行者往往抱着遗憾而走,过后对于天梯山石窟的印象就停留在这里。可是这是中国石窟的鼻祖,难道就是这样?

小马的第一次天梯山石窟之行就这样结束,回来后我一直在纠结为什么这会成为中国石窟鼻祖,但是现场我却仅仅看到如此苍凉的场景。于是乎,我开始查找和收集很多关于天梯山石窟的资料,也通过《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去了解关于中国造像石窟的历史。

河西走廊现存石窟

在熟读了杂志和书籍之后,我发现早前对于天梯山石窟的偏见太过于片面,带着这种偏见我重走了一次河西走廊,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莫高窟,也不是嘉峪关城楼,而是天梯山石窟。

前往天梯山途中遇到的白塔寺

从武威市区到天梯山并没有直达班车,前往的话要么选择乘坐前往合资的班车,在中途下车接着步行2-3公里才能到达。而我选择了花200元乘坐出租车前往,或许司机能够告诉我一些关于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事实证明当地人对于天梯山石窟的历史很是模糊,甚至还不如我一个远道而来的游客,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很多人看来本地的景点并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尤其是像这样看起来不像网红景点的景点。

我喜欢从武威前往天梯山石窟的景色,下了高速后就进入山间小道,看到高耸的雪山后我才发现前面的区域就是天祝藏族自治县,而车窗旁的景色却无际光秃秃的荒漠,这种反差感会让我对于雪山更是充满了惊喜。

翻过祁连山支脉后就进入了天梯山石窟,这是一个面朝水库背靠背天梯山的石窟群,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这种修筑石窟的地理参照了西域的风格,可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西域的石窟却对中原石窟并没有产生影响。

上图的云冈石窟就是天梯山石窟开凿者昙曜的作品

反倒是天梯山石窟的出现后,却对中国后期的石窟造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后来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乃至莫高窟石窟的佛像形态都沿袭了天梯山石窟的造像风格,因此天梯山石窟就成为了“石窟之祖”。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昙曜对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也或者我们应该感谢昙无谶曾经劝导了沮渠蒙逊收回了河西走廊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才得以让天梯山石窟的大佛保留下来。

现在天梯山景区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壁画

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才让河西走廊至今依然保留下来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即便经历1600多年的战乱和灾难,天梯山石窟依然还是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可是好景不长,1958年的时候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修建水库而不得已需要对天梯山石窟进行搬迁,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性搬迁却大大的对壁画和造像造像了最大的破坏,也就是为什么如今我们来到景区看不到石窟原貌的原因。

再一次看看了这7尊大佛后,我便匆匆离开了天梯山石窟景区,多少还是有一些遗憾。不过好在搬迁后的不少天梯山文物如今被保留在一些博物馆内,比如在武威的文庙内我看到了一些残存的造像石刻,比如在兰州市区的甘肃省博物馆内,我看到了西凉时期极具异域风格的胡人壁画,看到了色彩丰富的佛像等等。

甘肃省博物馆内天梯山石窟出土的造像

甘肃省博物馆内天梯山石窟出土的西域人物壁画

武威的文庙内我看到了一些残存的造像石刻

或许很多人都会遗憾的抱怨天梯山已经“名存实亡”,也或者太过于小众鲜有人知,然而在小马看来天梯山石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曾经丝绸之路上路人的信仰之地,如今作为石窟鼻祖的意义和凉州模式的创立之作,可见天梯山石窟依然在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