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泛生子上市不久股價低於發行價位,據首次披露財報,其今年二季度總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40.3%;淨虧損大幅拉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算淨虧損相對收窄;營銷費用略有減少

近日,泛生子公佈2020年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總營收漲幅達40.3%,其中診斷和監測業務收入939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52.1%。

文丨實習記者 林意荃 記者 馬丹萌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營收大增,但虧損局面仍難扭轉。近日,泛生子(NASDAQ:GTH)公佈2020年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總營收漲幅達40.3%,其中診斷和監測業務收入939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52.1%。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7.8%提升至63.1%,但同期淨虧損也大幅拉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算淨虧損相對收窄。

這是泛生子上市後首次披露財報。泛生子是一家專注腫瘤精準醫療的公司,主要業務爲基因檢測,產品覆蓋癌症全週期,從癌症早篩到診斷及治療建議,再到監測及預後管理。腫瘤領域基因檢測通常可用於腫瘤早檢、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方向,是該領域第二家上市公司。

6月19日,泛生子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其IPO發行價爲16美元,掛牌首日最高觸到17.71美元,收盤時回落,截至8月7日,其股價爲13.51美元,總市值11.94億。

財報顯示,泛生子今年二季度總營收爲1.017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7250萬元增長40.3%,其中診斷和監測收入佔9成,從2019年同期的6170萬元增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9390萬元,漲幅達52.1%,該增長主要是由於提供LDT(臨牀實驗室自建項目)服務和銷售IVD(體外診斷)產品產生的收入增長。

“IVD+LDT”一直是泛生子的主營模式。二季報顯示,在提供LDT服務方面,泛生子2020年第二季度收入爲7580萬元,較2019年同期5800萬元增長30.7%;IVD產品銷售收入漲幅則更爲迅猛,從2019年第二季度380萬元人民幣增至2020年同期的1810萬元人民幣,漲幅達381.4%。今年4月,前FDA資深專家胡云富出任泛生子首席醫療官。據公開資料顯示,他在FDA任職期間,帶領團隊負責審批並監管IVD及LDT相關產品項目。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更多相關文章:

1月4日,癌症基因檢測公司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泛生子)完成4億元C輪融資,中金康瑞醫療產業基金領投,源星資本、深商興業等數家機構跟投,泛生子原投資方鴻爲尚珹基金、嘉道功程亦參與本輪投資。華興資本爲財務顧問。

泛生子未透露具體的交易結構及估值。根據港交所新政策,有核心技術的生物科技公司達到15億元市值,可放寬上市條件。問及是否達到赴港上市的市值要求,泛生子方面未正面回應,僅表示2018年或對此次C輪融資進行增資,暫時沒有D輪融資計劃。

融資完成之後,資金將用於產品商業化、中長線的產品研發、市場教育以及大數據積累,重點推動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診斷及早篩領域的應用。

有恙|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腫瘤登記僅覆蓋三成人口 [2020-07-08]

40年來,中國腫瘤負擔逐漸加重,已經成爲人羣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最新一期《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團隊發表綜述,介紹中國腫瘤登記(PBCR)制度的歷史變遷和中國腫瘤負擔現狀。

綜述指出,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的腫瘤負擔不斷加重,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成爲最常見癌症。同時,中國正面臨着與感染相關癌症和與生活方式相關癌症的雙重負擔,不同地區癌症負擔狀況差異較大,因此還需要有關部門做好針對性的癌症預防和控制計劃,並付諸實施。

據綜述介紹,中國腫瘤登記制度始於1959年,當時在食管癌高發的河南林州設立了第一個腫瘤登記中心;1963年,第一個城市腫瘤登記中心在上海成立。此後,在70年代、1990-1992年和2005年先後組織了3次全國性的回顧性調查。

國風|中國抗腫瘤新藥突破 [2019-01-21]

1月15日,百濟神州(NSDAQ:BGNE/06160.HK)一項在研抗腫瘤藥物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這是首個獲此認定的中國企業研發的抗腫瘤新藥。

這種名爲 Zanubrutinib 的抗腫瘤新藥仍處於研發階段,是一種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此次獲FDA認定的適應症,是用於治療前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套細胞淋巴瘤(MCL)。M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後者是一種異質性的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MCL約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0%,臨牀特點爲常累及淋巴結、骨髓、消化道、脾臟和韋氏環,初治患者尚無標準治療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期爲3年-5年。

“這是中國企業藥品研發零的突破。”一位藥監部門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不過,部分專家也告訴財新記者,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只表示藥品審評程序上加快,尚不意味着藥物能夠成功上市。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財新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