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這一理念的核心在於,物質的城市開始迴歸人本的城市。近年來,長寧區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爲契機,以“全”“融”“新”的理念大力推進建築可閱讀工作,發掘着老建築的文化價值。

文旅融合中的風貌閱讀

長寧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虹橋路、新華路、愚園路、復興路-衡山路(部分)四個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72處文物保護單位,37家文博藝術類場館,121處優秀歷史保護建築,900多棟具有百年曆史的花園洋房,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5.19中國旅遊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長寧區與各類民營文化機構、商業組織合作推出迎接黎明、博物館之聲、探尋孫宋史蹟、鄔達克在上海、藝海拾珠、蘇河尋音、非遺手作、穿梭時光、ART愚園、武夷有意思等10條文旅精品線路,線路主題涉及紅色文化、博物館、藝術、風貌保護區等多個領域。

同時,長寧區作爲上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聚集了上海市三分之一的外國領事館和一半的外交官邸。爲吸引這些涉外機構共同參與,區文旅局對照上海市標準,結合區域實際,委託專業編輯公司編纂高質量的導覽詞,深挖建築背後故事,做到掃碼進入可以聽語音、看照片、讀文字,並提供中、英雙語種選擇。

社區改造中的創新閱讀

理想的歷史街區改造,除了要考慮空間的再生,更要探索“內容”的復興。坐落在愚園路1088弄著名的宏業花園入口處愚園公共市集,原爲上海醫藥職工大學教室,經過將近半年的改造,現在已經成了集精緻化街區與社區“煙火氣”於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位於愚園公共市集一樓的社區食堂,散發着南北點心的正宗味道:不僅有上海人最喜歡的大餅、油條、粢飯、豆漿,還有耳光餛飩、西北小喫等檔口。二樓的社區藝術活動空間,爲社區居民及周邊白領提供各類藝術展覽,目前主要由粟上海社區美術館、畫廊和美術教室組成。

粟上海社區美術館有一條潑墨長廊,靈感來源於劉海粟的畫作《黃山光明頂》,其運用18種模塊的形體週期變化,使空間變得靈動,增加與參觀者的互動,引得參觀者們連連按下快門。一樓柴米油鹽、二樓詩和遠方,這一有着煙火氣的藝術空間打造了首例“社區營造計劃”,獲得了“2019年度中國城市更新優秀案例”“2019城市更新創新突破獎”和“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等多個獎項。

城市更新中的人文閱讀

長寧的衆多歷史風貌保護區每天都會發生各種有趣的故事。2019年夏天,長寧區愚園路鳳岡路的街口,出現了一家“故事商店”,作爲城市更新進程中不起眼的9平方米空間,經過設計優化,成爲了愚園路鏈接人際情感的新駐地。

無論是生活工作在愚園路街區的市民還是來此打卡的遊客,只要熱心公益均可報名成爲店鋪主理人,管理時間爲24小時。“一日店主”可以憑藉自己的特長或技能獨立負責當日“故事商店”的空間運維,豐富空間文化環境。

70多位“一日店主”不斷吸引好奇的市民來到“故事商店”快閃點打卡,首期“故事商店”結束後,原來的空間繼續作爲商業設施出租利用。今年上半年,第二期“故事商店”將歧山村入口一處長期閒置的狹長空間簡單改造,在延續“故事商店”原有功能的同時,舉辦微型社區藝術展覽。下半年,第三期“故事商店”計劃嵌入武夷路城市更新,不斷拓展覆蓋羣體。

經過整理,“故事商店”裏的2000多則故事匯聚成了7個主題:少年、記憶中的地點、奮鬥在上海、鄰里生活、高手在身邊、相識與告別、愚園路圖像。101個故事入選出版物《故事發生在愚園路》,成爲101歲愚園路的生日紀念贈禮,也代表着仍將無限延續的故事可能性。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張伊辰、袁婧 攝

編輯:汪荔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