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的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爲了打垮蘇聯,制訂了一項戰略,對蘇聯體制的基本經濟和政治弱點進行攻擊。

20世紀80年代的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爲了打垮蘇聯,制訂了一項戰略,對蘇聯體制的基本經濟和政治弱點進行攻擊。

一、美國的里根總統於1982年11月批准的NSDD—66號指示聲稱,通過對蘇聯經濟賴以生存的戰略性三位一體的關鍵性資源進行攻擊,進而瓦解蘇聯經濟,這將成爲美國的政策。而美國當時選擇攻擊的蘇聯賴以生存的關鍵性資源就是石油。

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在成了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的同時,也成了世界第一大谷物和食品進口國。蘇聯當時已被深深地捲入西方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中。

到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取決於世界對石油和糧食的總體需求態勢。

對於蘇聯經濟過於過於依賴石油出口這一點,而油價的起落對其經濟影響又甚大,作爲冷戰對手的美國自然心知肚明,當然不會放過通過人爲手段降低國際油價的方式在經濟上打垮蘇聯的機會。

而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也是其犯的一個巨大戰略錯誤。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爲了實行其南下控制印度洋與中東戰略。讓沙特感覺自己處於蘇聯軍事包圍之中,美國認爲沙特的擔心正是把它納入能源戰的極好機會。美國通過答應向沙特提供安全保障,保持加強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存在,擴大與升格快速佈署部隊,並向沙特出售先進戰鬥機和預警機與控制系統,以此來換取沙特在其對蘇聯能源戰中的支持。

有一種觀點認爲,如果1979年蘇聯不出兵阿富汗,沙特就不會聽從(而會頂住)美國有關石油增產而打壓油價的建議。蘇聯佔領阿富汗讓沙特十分擔憂,儘管石油價格下跌也同樣損害阿拉伯產油國的經濟。

另外,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蘇聯大幅增產,不僅拒絕與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包括沙特、科威特等衆多中東產油國,蘇聯不是其成員)限產保價相配合,還趁機與歐佩克爭奪西歐市場,爭當西方的“可靠夥伴”(石油供應方面),這無疑也讓包括沙特在內的衆多歐佩克成員非常不爽。

1985年,沙特和科威特爲了響應美國對蘇聯打能源戰的號召,在歐佩克會議就石油出口配額未能達成共識的情況下,違反歐佩克配額持續增產。

沙特石油出口量從1985年8月每天不足200萬桶到這年的秋末已達到每天900萬桶。1985年11月,國際油價從30美元/桶持續下跌,到次年4月1日,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跌至12美元/桶,下跌幅度竟達70%,這使得蘇聯在一夜之間損失了100億美元的硬通貨,幾乎是其硬通貨收入的一半。

另外由於軍火是蘇聯繼能源之後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軍火出口到中東國家以換取美元,石油價格的暴跌又導致蘇聯軍火大多數穩定而富裕的中東客戶現在所擁有的資金捉襟見肘: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減少了46%。

結果蘇聯軍火銷售量在1986年減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億美元硬通貨。

過去由於蘇聯領導人靠石油美元在國內政策上人爲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爲大多數居民提高微薄的工資和社會保障,恢復工業的生產潛能;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進口穀物,大規模進口食品和消費必需品,從西方進口新技術。使蘇聯人民脫離了外部世界,製造穩定、公正和對明天的幻想。正是因爲這種原因,形成了蘇聯勃列日涅夫時代,幸福安康和穩定的幻想,因此拖延瞭解決根本改組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石油出口這一額外收入,助長了蘇聯低效僵化體制的發展,掩蓋了蘇聯國內矛盾的存在。而當20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使用人爲手段讓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蘇聯開始失去高油價帶來的鉅額外匯收入之後後,所有問題就呈爆炸性的出現在蘇聯當局面前。

二、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推出“星球大戰計劃”,不僅是一項可以發展美國軍事實力,謀取對蘇戰略優勢的計劃;也不僅是一項牽動美國高科技領域,推動美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的計劃;更重要的是,該計劃還是一項誘使蘇聯把更多的經濟和技術資源配置到國防領域,從而拖垮蘇聯經濟、影響蘇聯政治體制穩定的計劃。

面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挑戰,蘇聯也採取了針鋒相對的對抗措施:

首先,蘇聯提高戰略武器的突防能力。

其次,蘇聯進一步發展反衛星武器。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改進蘇聯自身的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爲了對抗“星球大戰計劃”,蘇聯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據西方估計,蘇聯的軍費開支約佔政府總支出的1/3。蘇聯的實際軍費開支1965年爲320億美元,1981年增長到了1400億美元,而從1981年到1985年,蘇聯的國防預算又增加了45%。其中反衛星武器以及戰略防禦武器系統佔了很重要的一塊。

而與此同時,蘇聯整體的經濟形勢卻越來越糟,經濟增長率越來越低。1986年——1990年與1951——1955年相比,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從11.4%下降到1.8%,到1990年出現了負增長。

蘇聯在軍備競賽上的巨大投入,耗費了大量國家資源,嚴重阻礙了戈爾巴喬夫對經濟體制的改革。

最終蘇聯經濟,在美國的“石油武器”和“星球大戰計劃”的雙重打擊下,走向崩潰,而經濟的崩潰又到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使蘇聯人民對蘇共的不滿情緒高漲,從而導致了1991年蘇共的下臺和蘇聯的解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