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家動員兵力數量最多的,自然就是蘇聯了。蘇聯動員的總兵力,累計達到了令人咋舌的4000萬人,如此龐大的兵員是怎樣徵集來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家動員兵力數量最多的,自然就是蘇聯了。蘇聯動員的總兵力,累計達到了令人咋舌的4000萬人,如此龐大的兵員是怎樣徵集來的?

小編我個人對蘇聯這個國家,是有着複雜的、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看法、觀點和情感。網絡上看到最多的說法,就是戰鬥民族了,我也依舊有着複雜而矛盾的看法。在我看來,這個國家在戰鬥方面,能低的沒底線,也能高得沒有邊際。有時候我覺得說他們是戰鬥民族,更像是在形容他們的戰鬥願望而非他們的戰鬥技能,有時候我們會認爲日本才習慣於那種不在乎死亡的戰鬥,可是真正回頭仔細看,俄國佬纔是那種真正不關心傷亡數字的,歷史上他們就沒打過傷亡不慘重的仗,包括列強時代打沒落的奧斯曼帝國,打西亞病夫,打拿破崙、打芬蘭……無一不是傷亡慘重代價巨大。

二戰中,包括和德國瓜分波蘭,以及勝利前夜強推徒有虛名的關東軍,都付出了很大傷亡。再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打的兩次車臣戰爭,尤其是第一次,真是典型的戰鬥民族瞎懟上去的典型打法。然而,在沙皇時代的俄羅斯,一直被歐洲貴族圈排擠和邊緣化的沙皇,偏偏就特別熱衷干涉歐洲事務來顯示存在,所以一直有歐洲壓路機的說法,儘管廣袤無垠的國土上,一直有種人口飢渴症,可是對於歐洲那些國家來說,俄羅斯一直是個人口衆多的龐然大物。

二戰德國人藉助先進的戰略戰術,在發起進攻蘇聯的戰爭後,很快就用幾個漂亮的戰略合圍,消滅了戰前蘇聯的紙面上幾乎所有的部隊。而且德國在蘇聯被佔領地區,對待斯拉夫民族,基本就是用能消滅就消滅的態度對待,比如烏克蘭,因爲1930年代大饑荒的問題,烏克蘭人一開始對德國取代蘇聯,是持歡迎態度的,居然被德國人殺到決心打游擊也要戰鬥到底,然後蘇聯原本靠高積累剪刀差完成的的工業化顯示出了威力,到不光是說工業產能的問題,關鍵是完成工業化之後,一個工業化社會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讓蘇聯在醒過神來之後,在大敗虧輸的大半年後,就能積極組織起幾乎所有男性青壯,甚至女性青壯年也被組織起來上戰場。我看過一本回憶錄,說的是蘇聯一所高中,一個年級,在戰後一共就剩下四個男生,其中一個還是沒上戰場的飛機設計師,女生也損失了三分之一,這對於蘇聯當然是很殘酷的事情,可是一個近兩億人口的國家,動員到這種程度,也實在是令人驚歎的。

對於德國來說,則又是另一種殘酷,單軍事人員,蘇聯從戰爭初期用10甚至15比1的比例,打到庫爾斯克會戰,消耗光了德國的那一批戰前培養出的精銳後,就開始用戰爭裏學會戰爭的老兵們對付起德國戰爭爆發後才徵召動員的新兵。到戰爭後期,雙方傷亡交換比已經基本拉平,蘇聯大部分的人口損失則是德國在佔領區對平民的屠殺。在工業社會,蘇聯本身的產能不說,美、英盟軍提供的大量軍事物資援助,還幫蘇聯節省出大量原本應該用於軍工生產的人力,讓蘇聯可以從後方徵召更多的人員投入前線戰場,這種規模的社會動員,德國已經無法從人力資源上與蘇聯爭鋒了,人口基數的缺陷,顯露無疑。蘇聯暴兵的根本,就是戰前高積累迅速完成的工業化,以及及時的教育普及,大量有質量的人口,在戰時響應了國家動員。

蘇聯在1939年二戰爆發時大約擁有1.6億人口,按照10%的徵兵比例,就能夠輕鬆徵召1600萬人。然而實際上,蘇聯僅損失的兵力,就有上千萬人。而在到了戰爭後期,蘇聯還擁有1300多萬兵力。也就是說,蘇聯至少需要動員2300萬人參軍。

實際上,蘇聯爲了打贏這場戰爭,至少動員了4000萬人。這主要是因爲蘇聯的國家體制比較強硬。蘇軍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徵兵,只要是在16-55歲的人,都要服從徵兵命令。而且,男性不夠用了,就徵女性。蘇聯後方的勞動力已經沒有適齡男性了,都是女性和老幼婦孺。甚至,蘇聯把監獄裏的犯人都給放了出來,讓他們拿起武器去前線打仗。

蘇聯工業也確實給力,又有英美盟國的支援。僅輕重機槍和步槍,蘇聯就生產了1300萬支!另外還有:火炮,83.4萬門(含迫擊炮34.8萬門)!飛機16萬架!汽車20萬輛。正是有了這樣充足的武器裝備,那麼就可以裝備龐大的軍隊。

再看我國,雖然有4億人口。但是,我們是農業國,窮啊,缺錢、缺糧、缺武器。擁有4億人口,正規軍能到450萬的規模就不錯了。八路軍雖然在抗戰結束後有130萬人,但是,槍支只有四十多萬支。後來,蘇聯轉交東北解放軍30多萬支槍械,意義非常重大。

當然,國民政府雖然士兵少,但是也徵用了1500萬壯丁。但是,因爲沒那麼多武器讓他們都去打仗。很多壯丁只是從事後勤一類工作。我國缺的不是人,而是武器和後勤物資。

在二戰期間,蘇聯所面對的敵人就是德國,而當時德軍又是公認的戰鬥力最強的武裝力量,所以蘇聯的處境十分的危險,在戰爭中總共損失了2700萬士兵,相當於蘇聯總人口的15%。那時候德國是鐵了心的要拿下蘇聯,並且有非常大的信心。並且和他們所想的一樣,在戰爭初期他們的確把蘇聯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並深入了蘇聯的腹地,甚至都打到了蘇聯首都莫斯科,這讓斯大林感到十分焦躁,但是這也不能怪士兵,因爲他們也已經是竭盡全力了,可無奈的是依舊傷亡慘重,並且死亡人數越來越多,所剩的兵力已經沒有多少了。而爲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號召讓女人上戰場,他們有的是做後勤,有的幫忙照顧傷員,也有的直接拿起槍上戰場。我們都知道不論在哪個國家,女人打仗的情況都是非常少的,由此可見,他們當時的狀況有多着急!

但雖然是把該派的都派上去了,可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因爲當時的德國不管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事戰略都是世界一流的,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怎麼可能還能有信心打勝仗呢?而且由於前線的士兵死傷太嚴重,所以斯大林現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兵員不足,因此最終決定徵召正在服刑的囚犯,很快就從囚犯中挑選身強力壯的,送上戰場。然而爲了管制他們蘇聯還特意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說設立督導隊讓他們必須聽話,所以大概有上百萬的囚犯投入了戰場,在最緊急的關頭成爲一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力量。而那些沒有被挑選到戰場上的囚犯也沒有閒着,他們被安排到了工廠,有的負責生產軍工,有的則是生產物資,反正都是爲國家出力。所以靠着這些囚犯,蘇聯纔有源源不斷的兵力,以至於德國人說蘇聯的士兵簡直多到打不完!

戰爭是殘酷的,無論是哪個國家,一旦戰爭來臨,幾乎體無完膚,就兵員動員來說,全民皆兵也就成爲可能。實際上,二戰蘇聯能夠動員如此龐大的兵員,就是——全民皆兵,真正的全民皆兵,幾乎把所有青壯年都送上了前線。

一來,德國閃擊蘇聯以後,蘇軍部署在西部邊境的軍事力量瞬間損失大半,西部地區的蘇軍主力迅速潰敗,使蘇軍不得不緊急徵召兵員,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時,蘇軍幾乎沒有什麼徵兵限制,連婦女都上了前線,只要手腳健全的,基本上都被徵召入伍了。

二來,寓軍於民一直是蘇聯國防動員的重要基礎。無論是莫斯科保衛戰還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聯的民轉軍體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兵和游擊隊在蘇德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德軍頭痛的問題。莫斯科戰役中,工人既是製造坦克的指揮員,又是打擊德軍的戰鬥員,有的坦克甚至剛出廠就被工人開出來打擊德軍,這也是德軍驚歎蘇軍爲什麼越打越多的原因。

第三,作爲戰鬥民族,蘇聯就是依靠人海戰術。許多人對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打贏蘇德戰爭,是有看法的。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因爲戰爭來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能打敗德軍,只要辦法有效,那就是最重要的,對於戰爭初期蘇軍的整體實力來講,面對德軍的裝甲閃擊進攻,使用數量優勢來打贏德軍也就成爲唯一的選擇。

只要有人口就有兵源,但有兵源不一定就能徵兵,只有多餘的人口才能徵兵。所謂多餘的人口不是指這些人多餘,而是指這些人沒有直接從事生產生活和軍需物品。一個國家能徵多少兵是和生產能力有關的,首先必須保留足夠的人口從事生產。

八路軍1942年開始大生產運動,其實就是把軍隊重新從作戰任務轉回工農業生產,這是因爲中國落後的生產方式面需要更多的人從事生產,中國軍隊人數雖然不是很多,但已經徵兵過度了。

同樣的事情日本和德國都已經發生了,所以德國和日本都拼命利用外國勞工進行生產,日本把中國人押回日本生產,同時就可以把工人送上前線當兵了。

而蘇聯在這個方面的優勢是,美國給蘇聯的援助是全面的,從飛機大炮到糧食肉類,再到衣服鞋子,保障了蘇軍的基本供應,讓蘇聯可以從工農業上節省大量的人力,送到前線,正是因爲美國的援助,讓蘇聯可以把大量的青壯年都送上了前線。所以,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說美國是居功至偉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