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統治了海洋數百年的艦炮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鉅艦大炮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與此同時反艦導彈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時間內取代了大口徑火炮,成爲了現代海戰中至關重要的進攻型武器。而在之後幾十年中,各國反艦導彈也推陳出新,發展出了一代又一代更加強大的反艦導彈。

而我國在反艦導彈的發展上雖然起步較晚,但一直以來對研發反艦導彈都是非常之重視的,特別是爲了應對諸如核動力航母戰鬥羣之類海上威脅,研發出的反艦導彈都帶有較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意思,或者說目前我國的主力反艦導彈,個個都能“打航母”。

首先是鷹擊-18反艦導彈,爲了追求更遠的射程,鷹擊-18採用了亞超音速相結合的飛行方式,動力方式採用了三級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中段渦扇噴氣+末端固體火箭),中段的渦扇發動機讓鷹擊-18有了較大的射程(約530公里),而末端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則讓鷹擊-18的末端突防速度達到3馬赫。

總體來說,鷹擊-18反艦導彈既擁有較遠的射程,又擁有較強的突防能力,打起大型艦船來說一點都不“手軟”,只是戰鬥部較小(只有150-200千克左右),另外鷹擊-18反艦導彈發展思維與俄羅斯的“口徑”巡航導彈較爲相似,以一種氣動外形發展多種型號,如艦載、潛射等。

其次是鷹擊-12,該導彈屬於全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採用固體火箭助推器+衝壓噴氣發動機,前段巡航速度約爲1.5-2馬赫,而接近目標時的末端突防速度可以提升到3-4馬赫。另外,鷹擊-12反艦導彈還有着200-300千克的戰鬥部,再加上4馬赫的攻擊速度,一枚鷹擊-12就可以報廢一艘5000噸級的驅護艦。

再然後是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該導彈可以根據射程不同選擇兩(全程滑翔或者“錢學森彈道”),最大射程應該1500-2000公里,不管以哪一種方式飛行,東風-17在中末端都會釋放滑翔彈頭,以近乎10馬赫的速度進行飛行,而這一速度在現有防空系統中幾乎不可能被攔截。

當然,除了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之外,東風-21D和東風-26C也可以被稱爲反艦導彈(反艦彈道導彈),而且這兩款導彈的射程更遠(分別爲2500公里和50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也都能超過10馬赫(東風-26C應該可以達到15馬赫以上),再加上灌頂式攻擊,它們打起航母來同樣不含糊。

總的來說,如今我國在反艦導彈的發展上可謂是“齊開花”,在新一代普通反艦導彈上不僅有鷹擊-18和鷹擊-12,更是發展出了諸如東風-17、東風-21D之類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而這些導彈打起航母來都不含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