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上午仨孩子被海蜇蜇傷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常婷

昨日市皮膚病醫院一上午接診了三位被海蜇蜇傷的兒童,其中兩位是去夏家河子游玩時被蜇傷的,還有一位在另一處被蜇傷。據有關報道顯示,每到立秋以後,大連便會進入“蜇盛期”,醫生提醒家長帶孩子外出玩水,一定要注意海蜇出沒。

據瞭解,有兩位被蜇傷的小朋友是男孩子,9歲左右,症狀比較輕,還有一位被蜇傷的女孩,今年7歲,過敏的症狀比較明顯。令醫生擔憂的是,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被海蜇蜇傷並不重視,甚至忽視相關的檢查。認爲起點疹子,皮膚瘙癢幾天就好了,沒必要做檢查,更沒必要喫藥。對此醫生指出,家長的這一做法不可取。

醫生介紹,海蜇的毒液經它的刺胞注入人體後,可引起皮膚過敏、中毒甚至死亡。每個人被蜇傷的輕重程度各有不同,這與海蜇的種類、蜇傷的方式、面積、時間、現場處理情況、就診早晚及個人自身體質的敏感程度均有密切關係。

被蜇的部位通常會立刻感覺刺痛、灼痛,感覺會持續數分鐘甚至數十分鐘,被蜇後最快可在半分鐘內便在蜇傷處出現線狀排列的紅斑、丘疹或風團狀等皮膚症狀,隨着時間推移症狀可能會消退或加重,嚴重者會出現水皰、滲出液等皮膚症狀。也有部分患者出現遲發性的過敏反應,有的是被海蜇蜇傷3~5日,甚至更長時間後纔出現皮膚過敏症狀,而有的則是剛被海蜇蟄過後皮膚便出現了過敏症狀,但經治療好轉後數日,皮膚同樣位置又再次出現同樣的過敏症狀。這種遲發性過敏反應病例在門診中也經常會遇到,不容忽視。

若被大型、毒性強的海蜇蜇傷,通常在1至4小時內會出現畏寒、發熱、腹痛、噁心、嘔吐、胸悶、呼吸困難、肺水腫等,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致死,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過敏性休克、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腫所導致。

溫馨提醒

對待海蜇謹記兩點

A.

海蜇有毒,勿碰

有些外地遊客並不知道海蜇有毒,任由小朋友手抓海蜇,而遭遇海蜇襲擊。有關研究表明,新鮮海蜇的刺胞內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種多肽物質組成,1克刺胞含有5500萬個單刺絲囊。海蜇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250倍、河豚毒素的450倍。海蜇靠觸鬚上的刺胞保護自己,觸鬚碰到人,就會纏繞上去,同時囊中彈出刺絲,刺進人體內,釋放肽類毒素,這是海蜇保護自己的方式。

當人扯斷觸鬚,它仍然粘在傷口上,繼續放毒。不論海蜇死活,甚至裂成碎片被海浪衝上沙灘,其觸鬚都可能蜇人。人們游泳、趕海時應注意這種水中的“紅繩子”,一定不要直接用手推或抓海蜇,儘量躲着走。建議大家在8~9月海蜇繁盛期時,在海邊遊玩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不要將胳膊和腿直接裸露在海水中,以免皮膚直接碰觸海蜇或海蜇掉落的觸鬚。家長要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不要讓好奇的孩子把海蜇當玩具,它可不是隨便能拿來玩的。

B.

一旦被蜇,不要用淡水衝傷口

當你在海邊趕海或游泳時,若感覺皮膚有不明原因的刺痛和瘙癢感,就要警惕是不是已經遭遇海蜇襲擊,不要再玩耍了,立刻觀察自己的皮膚是不是出現條狀或片狀紅疹等症狀。

若發現已出現過敏等症狀時,不要用淡水沖洗傷口,這樣會促使留在皮膚上的海蜇觸手繼續釋放毒液。可以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不能直接用手擦拭,可以用海水沖洗。如果有條件可以用酒精或鹼性溶液沖洗或噴灑患處,或用10%的碳酸氫鈉溶液(小蘇打)或明礬水冷敷患處,這樣可以清除殘留在皮膚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胞,可明顯減輕蜇傷症狀。

進行緊急處理後,一定要細心觀察,若症狀未有緩解,或已出現了噁心、嘔吐、胸悶等症狀,要儘快就醫,進行正規治療。被蜇傷後的一段時間內,都要密切關注皮膚變化,一旦再次發生過敏反應,需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責任編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