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金璵璠 蘇琦

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

海南離島免稅新政實施以來,消費者買買買熱情高漲,一波概念股也坐收漁翁之利。

王府井用一張免稅牌照在兩個月時間換來了271億的市值增長;海南旅投曝出有望獲得離島免稅牌照的消息後,其子公司海汽集團股價應聲暴漲3.7倍,33天收穫了17個漲停板。在免稅牌照放開的預期下,百貨業的“同行”開始扎堆申請,最近至少有12家已經發布公告。

狂歡之下,代購羣體顯得最爲冷靜。多位代購告訴燃財經,海南的代購相比最近瘋狂打折的日上免稅店渠道並沒有價格優勢,一些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品牌,缺少新款和限量款,吸引力減弱。

曾經,上海灘的“十里洋場”,一邊深圳、一邊香港的“中英街”,是國內最頂級的商業街,近20年來,這兩條“洋貨街”無人再提。此次海南離島免稅新政一出,有觀點認爲,這是國內免稅行業與其他國家/地區市場之間的博弈,但有零售業內人士告訴燃財經,國內線上和線下零售業之的爭奪到了下一個賽點,或者可以說是後者的一次政策紅利。

過往是單一“二房東招商”模式的線下百貨企業,面對“熱衷補貼”的電商界選手,勝算幾何?可能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顧客狂歡,代購觀望

今年疫情對整個代購行業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式的,一位五年以上的資深韓國代購已經開始轉行做批發,在朋友圈招呼“歡迎同行拿貨”,並將簽名改成了“來年再戰海外”。

6月29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發佈離島免稅新政策,規定自7月1日起,離島旅客每人每年的免稅額度從3萬提升到10萬,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化妝品每次離島限購件數從12件提高到30件;免稅商品種類由原來的38種擴大到45種,新增手機、平板等七大類免稅商品

這一政策相當於爲國內免稅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不少網友反映,免稅新政第一天,三亞免稅店外的隊伍長度是往日的兩倍多。

數據顯示,7月1日至13日,離島旅客累計購物16.8萬人次,購物總額9.03億元,日均購物旅客1.3萬人次,日均購物額7000餘萬元,比政策實施前日均購物額增長三成。據海關總署消息,新政實施首月,海南省4家離島免稅店實現免稅銷售額約25億元,人均消費5527元,同比分別增長240%和82%。

燃財經瞭解到,儘管購物場面火爆,但因此從海外代購轉爲專職做海南代購的人非常少。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偶爾飛一次,旅遊的同時做些代購生意。更多的是海南本地人兼職做代購,這些人拿着離島遊客的身份證去免稅店買東西,然後給他們一些提成。

這種模式其實早在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時候就存在了。比如一臺松下電視,大陸要5000元,海南只要2000多元,很多人會託人去買。現在是一到假期,很多兼職羣會發消息,由一個人帶着兼職人員去免稅店買東西,但有代購稱,這種做法會被海南方面嚴查。

新政之下,沒有大批代購入局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和監管。一位海外代購告訴燃財經,現在國內整體代購價格比較高,反而是最近日上在打折,很多代購從日上拿貨。

燃財經以SK-ll環採臻皙精華護膚套裝爲例,在“cdf離島免稅”“日上會員”兩款App上進行查詢,單價分別是2058元、1986元,前者5件85折後的單價是1749.3元。

同時,多位代購稱,由於最近海南免稅政策大火,有些代購藉着這個噱頭以次充好甚至調包賣貨,導致一些客戶直接拒絕海南買回來的貨。

這樣的說法得到了海南一名在讀研究生小海(化名)的證實,他稱代購掙不了多少錢 ,一年一人十萬額度,免稅後和國外代購價格差不多。“7.1免稅新政”明確一人10萬額度的同時,也規定以牟利爲目的的購買是違法的,因此最近海南方面抓代購抓得很嚴

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沒有辦法保持穩定盈利。小海用蘋果手機舉例,1萬多元的手機,免稅2500元左右以後,和國外賣的價格差不多,賣一臺手機即便能賺500元,10萬元的額度也就賺幾千塊錢,還要面臨被處罰的風險,對代購而言“誘惑”不大。

“設想一下,有人有組織的招聘寒暑假離校大學生購物,成百上千人人肉背免稅商品四處賣,這意味着對國家稅收制度的踐踏。如果構成犯罪,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小海稱。

資本市場“嗨”過頭?

和“買買買”羣體一同興奮起來的,還有資本市場。

A股免稅龍頭中國國旅在近期將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爲“中國中免”,以突出免稅業務,股價連連飆高,市值一度突破4000億元。

喜提免稅牌照的王府井,自6月9日晚間消息公佈以來,公司股價從當日27.38元收盤價,一個月時間在7月9日盤中創下79.19元的高點,區間最大漲幅達到189%,即便之後有所回落,但以截至8月10日62.28元的收盤價計,王府井一張免稅牌照換來的是市值增長了271億。

自7月1日免稅新政落地,海南旅投有望獲得一張離島免稅牌照的消息一出,其子公司海汽集團股價就暴漲了3.7倍,33天收穫了17個漲停板。即便作爲一家上半年預計虧損一億元左右的客運企業,海汽聲明母公司即使獲得免稅品經營資質,也沒有將其注入公司的計劃,第二天還是收穫一個漲停。

免稅概念股的瘋漲,羨煞“同行”。

據統計,已有12家公司先後公告正在申請免稅牌照,包括百聯股份嶺南控股、鄂武商A、大商股份、歐亞集團、南寧百貨、友阿股份中百集團、步步高、東百集團等。目前全部處於初期申請階段。

雖然這些公司均聲明最終能否取得資質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基於國內免稅市場是公認的高壟斷行業,8張珍貴的經營牌照目前集中於中免、日上、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王府井企業手上,免稅牌照的稀缺性還是讓免稅概念股扶搖直上。

7月初加入免稅概念大軍的百聯股份連拉7個漲停版,嶺南控股從7月13日起連續收穫5個漲停。

一番熱炒後,市場出現降溫勢頭。

7月24日,中國中免直接跌停,市值蒸發近450億元。根據北上資金活躍個股流向統計顯示,彼時近7日淨賣出量排名中,中國中免淨賣出量高達18億元,機構資金撤場迅猛。這也殃及了其他剛進場的友阿股份、中百集團等,連一個漲停都沒拿到。

零售電商行業資深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分析了其中原由,以海汽集團爲例,它的暴漲是基於海南島、運輸物流、免稅牌照3個利好概念,但“影響不會持久”

另有業內人士告訴燃財經,上述申請牌照的公司多是百貨公司,既沒有旅遊業背景,也未公開表示計劃佈局海南,此時申請牌照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爲了蹭熱度拉昇股價,要麼是意在佈局市內免稅

包括最新入局的王府井,也將重點放在市內免稅店業務上。只是,拿到牌照後,王府井除了宣佈投資設立免稅品經營公司,註冊資本5億用來開展免稅品經營等業務外,並無其他實質進展。據北京日報援引業內高管人士表示,王府井在此之前就擁有與退稅業務有關的免稅資質,旗下北京商場擁有退稅業務,因此判斷免稅店的落地還是聚焦在北京市場。

免稅行業本質上是旅遊業的子行業,是有資質企業向特定旅客銷售免稅商品的旅遊零售服務業務。在今年6月份以前,中國中免叫“中國國旅股份有限公司”。

從場景來看,免稅經營主要有機場免稅、離島免稅、口岸免稅、市內免稅、運輸工具(郵輪、航空飛機)免稅等。據公開資料,中國中免主要佈局在機場、邊境等,珠海免稅集中在口岸,涉及市內免稅店的公司是中出服、中僑。目前國內共有13家市內免稅店,除哈爾濱中僑免稅店由中僑運營外,其餘12家均由中出服運營。

需要警惕的是,國內免稅市場主要依賴於機場免稅店,離島免稅貢獻部分銷售額,市內免稅佔比不足1%。橫向對比韓國去年的情況,其市內免稅銷售180億美元,比例高達85%,佔絕對主導地位。2019年底,攜程和銀聯國際聯合發佈的《新旅遊、新消費、新中產:2019年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依然世界第一。如果能激活我國市內免稅店,市場潛力有目共睹。

此外,新時代證券預計,我國離島免稅規模預計從136億元增至2020年的700億元,到2025年或增至1300億元,5年內規模放大10倍左右。

但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一聲令下、免稅牌照開放申請,對行業的洗牌力度會有多大,還是個大大的問號。

免稅新政能拯救線下百貨嗎?

“中國的股市向來喜歡追概念,尤其今年的股市碰到了幾年來的高點,新進入的股民更多,錢更多。”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對燃財經分析,免稅是個非常好的“概念”,行業簡單、穩固,容易形成直接的政策刺激、產生概念股。

但免稅政策是一項刺激行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會一蹴而就,行業也不會很快進入洗牌期。

大背景是,中國的免稅行業遠遠落後於日、韓及歐洲國家,今年一場新冠疫情讓依存於旅遊業的國際免稅市場陷入崩潰,國內的免稅政策順勢放開,百貨業都想進場搭乘“免稅”這輛快車。

但國內免稅市場幾乎被中免壟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報告,2018年中免及日上合計市場達到82%,深免、珠免、中出服和海免這4家企業佔比均爲5%。而隨着中免成爲海免的第一大股東,行業壟斷更甚。

加之,“中國免稅銷售的鏈條很長,週期很長,即便一些企業拿到免稅牌照了,短期內也難以看到變化。”莊帥告訴燃財經。

上述排隊申請牌照的百貨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並不理想。今年一季度,王府井虧損2.0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03億元暴跌150.16%;步步高淨利1億元,同比下滑了46.21%。

但這並非全然因爲疫情。在《2019年上半年主要零售業上市公司營收榜》中,電商巨頭京東、阿里和蘇寧前三的位置不變,百聯股份、重慶百貨、王府井百貨跌出前十。

“我們可以看到,都是線下企業在申請免稅牌照。”莊帥提出另一個視角:免稅行業接下來的競爭,或許是存在於線上與線下之間

在他看來,“過去近20年的競爭裏,線下零售業態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優勢,可以說一直處於下風”,而免稅政策真正的推動力是,國家要出手挽救傳統百貨業,爲其在股票市場“拉融資”,使其獲得更多發展資金。王超也認爲,免稅是政策紅利帶來的價格競爭力,這也是電商無法進入的領域。

但傳統百貨業能不能借“免稅”這張牌贏得優勢,還需繼續觀察。

不止一位代購告訴燃財經,免稅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價格,同一品牌在不同免稅店的價格會有不同,這不但取決於渠道議價能力,還和招商、供應鏈方面相關。

從傳統巨頭中免的盤子裏搶蛋糕,百貨業沒有常年建立的規模優勢,對上游的議價權較弱。莊帥更擔心的是百貨業的經營能力,“這些百貨商場更多是‘二房東’的角色,一直以來的模式是隻需要招商就好,但免稅商品的經營,需要備貨、管貨,對商品進行管理、承擔庫存的風險。”

與電商領域的對手相比,莊帥認爲,百貨業很難有價格補貼的操作,以及通過其他盈利方式來抵消補貼虧損的經營思路。更不確定的是,“未來國家會不會給電商企業發相關牌照,還不好說。”他對燃財經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