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明接受記者專訪。

文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

在我國,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我國能源資源缺油少氣相對富煤,煤炭資源富集區主要位於沙漠黃土覆蓋區,即黃河中上游區域。現在全國規劃建設的國家大型煤炭基地一共14個,黃河中上游地區佔了6個,煤炭資源總量佔到全國的40%,產量接近60%,是生產潛力最大的一個區域。

煤炭的大量開採,容易出現地表開裂塌陷,地表植被受損,草本退化,喬木枯死等情況。我們對土壤的一些指標做了對比研究,得到一個初步結論:煤炭開採以後對土壤的影響,兩年的時候最明顯,第五年得到初步改善,第十年得到明顯改善,但仍達不到採動前的標準,在農田區開採煤炭還存在土壤修復的問題。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開發黃河流域的煤炭,同時,煤炭開發必然產生生態損害,這是再先進的國家也無法避免的,如何實現煤炭開採與礦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黃河流域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科學問題。

地表生態與地下水埋深關係密切,經實驗研究,水位既不能降得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淺由於蒸發量大,造成地表鹽漬化,太深會導致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只有在1.5米至5米這個區間內,地表的草木、喬木、灌木、農作物纔可以正常生長,因此黃河流域地下水位的深度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

通過大量的工程探測,我們認爲採動隔水性變化是生態環境損害的根源。煤炭的採掘過程形成地下空間,應力場變化產生動力,這個動力作用於煤層上下和周圍的岩石中,岩石會產生形變、裂縫,破壞了煤層和含水層之間岩石的隔水性,如果維繫生態系統的水漏到了採空區間,地表生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

總體來講,黃河流域中段生態環境脆弱,煤炭開採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煤層上部的隔水巖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生態水域保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以煤炭與水共生地質特徵研究爲基礎,以採動地質條件變化分區爲途徑,以減少隔水巖組損害爲目標,以保護生態水爲核心的減沉、減損、保水綠色開採技術,是實現黃河流域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