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清末的东北地区到底能不能让清朝顺利的建立“北清”。

清朝对于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经历了封禁、弛禁、解禁三个时期。顺治时期,因明清战争,致使东北地区人烟荒芜,因此当时为了恢复关外的经济,顺治曾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招募关内百姓(主要是汉人)前往关外垦荒,这项政策对当时东北地区经济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自康熙年间始,随着康熙颁布“招民授官,永行停止”的命令,顺治颁布的招募汉人前往辽东的命令被废除,当然此时还是允许汉人进入东北地区的,其实需要“事先起票,过关记档”。

而到了乾隆二十七年,随着乾隆颁布《宁古塔等处禁止流民条例》,东北地区被彻底封禁,自此汉人不能再进入东北生产。此后到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再次重申“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以至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流民居住。今闻流窜渐多。著传谕付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就是吉林、黑龙江等地区成为封禁重点,一旦发现流民即可驱逐,不得停留半刻。

而之所以清朝统治者一定要封禁东北,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其一是为了保护满族人的龙兴之地的风水,避免被汉人破坏,从而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如乾隆41年,乾隆就明确的说道“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因此一定要“永行禁止”流民入境,而流民多数指的就是汉人。

其二为旗人考虑,清朝统治者有意将东北地区的土地来作为满人的后备资源来使用,因此不许外人,尤其是汉人前来耕种。嘉庆八年,嘉庆在上谕中就明确指出“东三省为满洲之根基,若许移民杂居,私垦土地,势必危机旗人生计”。毕竟满人的生产方式主要就是依靠游牧、渔猎,相比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果让汉人进入关外,东北的土地势必大部都会被汉人所得,如此必定就会导致部分满人的生计出现问题。因此,为了保护满人,清朝统治者就把“内地民人有来黑龙江贸易者”、“携眷居住,种地谋生”的民人以及“屯丁之放出为民者”统统驱逐出东北。

其三是为了给清朝的后世之君留下一条退路,这个原因个人认为是清朝统治者会封禁东北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统治者就是想效仿元朝(朱元璋攻占上都后,元顺帝就带着文武百官退回蒙古,然后在蒙古继续维持元朝的统治,史称北元)的做法,毕竟满人的人数实在比不过汉人,一旦汉人全族反抗,满人绝对是不可能抵挡得住的,因此他们必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而东北就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其四为了垄断人参、貂皮、珠宝和黄金等东北资源。《黑龙江志稿》就曾载:“(黑龙江)出产参珠,是以封禁为采参捕珠之地,岁遣官兵巡查,以防人民侵盗”,这些特产大多数都是东北特有的,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将它们垄断就可为清皇室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清朝自康熙开始,就对东北地区实施严格的管控,为了防止汉人进入关外,清廷在东北地区是“修浚边壕,沿壕植柳”,以此来杜绝除满人外的其余人进入东北。

但自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朝的大门被列强无情的轰开后,清朝逐渐就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清朝沿海地区逐渐被英法等国掌控,而东北地区亦有大片疆土被沙俄所侵占。因此,此时东三省一些忠君爱国的地方官纷纷向清帝建议改变东北的封禁政策,招募百姓前往东北地区对闲置土地进行开垦,从而既能发展东北的经济,又能充实东北的人口,也能加强东北边防实力。

咸丰十一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就向咸丰上奏:“与其拘泥照前封禁致用之地,抛弃乃遗,而仍不免偷种,莫如具实陈明,招民试种,得一分租赋,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旷地既有居民,预防俄夷窥伺,并可藉资抵御,以免临时周章”(《中国人口通史》),就是特普钦认为重开东北,让百姓可以自由进入东北开垦土地,这样既可以充实国库,又可预防沙俄对于东北的觊觎之心。此后咸丰帝同意特普钦的主张,自此清朝开始放弃对东北的全面封禁政策,改而实行“弛禁政策”,即在东三省指定的区域内实施开禁放垦措施。

此后,清廷开始鼓励关内百姓前往指定的区域开垦土地,以此加强边防力量。同时为了让百姓心甘情愿的前往东北地区,清廷也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光绪六年,清廷就推出“凡可耕种之地,每百亩定价四串卖与人民,但每人以购买千亩为限,其无资购买而愿领地耕种者,每百亩纳地租600文;官有荒地付民间开垦,初免税五年,俟垦地基础巩固时,每百亩纳租660文。经若干年纳租之后,即归己有;毗连南乌苏里地方,天寒地薄,往垦者少,故凡愿移居该处者,免纳租税,每户且可领得补助费银32两”的优待政策。

就是只要有百姓愿意前往关外开垦的,可耕种的土地可以以每百亩四串钱的价格购买不超过千亩的土地。当然如果没钱的话则可以以每百亩600文的价格来租地。同时对于荒地,只要百姓愿意去开垦,不但不用付钱,还能免税五年,之后每百亩每年只需缴纳600文的赋税即可,缴纳数年即可拥有这块土地。此外,毗连南乌苏里地方,只要百姓愿意去,不但不用缴纳租税,每户还可能领的补助费银32两。

因此,就在清政府这般推动下,大量在关内无田无地的汉人开始纷纷涌入东三省,如此,东三省的汉人数量开始慢慢越居满人之上。

当然,此时清政府对于东北的封禁政策只是稍微放宽,他们只是开放了东三省一部分地区,且多为苦寒之地。而对于那些富庶的地区,清廷始终还是紧握不放。清廷完全放开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甲午战争之后,清朝的国力衰落到极点,因此,此时沙俄趁清朝国势日衰,加快了对东北地区的侵占步伐,同时有别于咸丰年间沙俄独霸东北地区,此时对于东北的觊觎又多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日本。如此,这两国为了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他们遂在东三省地区开启了长达一年的日俄战争,而作为东三省实际的主人,清朝对此却是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争夺本不属于他们的土地。

后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因此日本势力得以顺利地进入东北地区,从而形成了日俄分据南、北满的格局。如此此时的东北地区分别被日、俄、清三国所控,三国的势力在此是纵横交错,让人是“眼花缭乱”。不久,随着日俄两国不断的加快对于东北地区的瓜分,清政府终于不得不完全的放弃对于东北的长期封禁,开始大量招募百姓前往东北开垦土地。

此后,随着清廷对于东北地区的全面放开,汉人的大量涌入已是不可避免,超过满人更已成为了既定的事实,随后原本荒无人烟的东北地区,渐渐的变成了良田遍野的谷仓,更是人满为患。与此同时,随着汉人的大量涌入,原本只服务于满人的三将军制显然已不能满足于现在所需,于是在1907年,清廷决定“盛京将军著改东三省总督兼理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奏天、吉林、黑龙江各设巡抚一缺,以资治理”,即在东北地区设立奉天、吉林以及黑龙江三个省。

此后,在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后,清廷遂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的总督,唐绍仪、朱家宝和殷芝贵分别为三省巡抚。此时东三省总督的权力是非常大,所谓“予以全权,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除外交事件关系重要者,仍令与外务部咨商办理外,其财政兵政及一切内治之事,均令通筹总揽,无所牵制”,也就是说,东三省总督执掌东三省的军政财等一切事务。而我们要知道,此时任命的徐世昌、唐绍仪、朱家宝、殷芝贵皆为汉人,如此东三省基本上就都为汉人所控。

此后,也正是因为如此,东三省地方的兵、政、财等权力也多悉数被汉人所控,此时如张作霖、孙烈臣、冯德麟等汉人都是在此时崛起,并掌握了东三省的大部分兵力。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为何清朝在1912年要选择退位,而不是选择退出关外重建清朝。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光绪年间,清朝彻底放开对于东三省的封禁政策后,东三省就已经不被满人所控,先是百姓的数量汉人早已超过满人,再是东三省的军政大权也早已不是满人所左右,而是多由汉人做主,此时的东北早已不是满人的东北,而是汉人的东北。因此清朝早已失去了在东三省再次立国的基础。

第二、东三省势力盘根错节,既有汉人的势力,也有日、俄两国的势力,清朝要想在这里重建清朝谈何容易,就算汉人同意,试问日俄会同意吗?他们显然不会同意的,毕竟他们可是想着彻底占据这块地盘的,如果让清朝回到这里建国,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占据东三省呢?所以清朝根本就没机会。清廷肯定也知道,作为一个算是亡国的政权,他跑到东北来重新建国,这个危险程度绝对要比在北京退位高得多。

第三、没有经济来源的清朝,去哪里都建不了国。众所周知1912年时,南方大多宣布独立,而南方从来都是清朝的赋税重地,失去了这里,清朝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同时,东三省的经济命脉又一大部分是握在日俄的手中。试想,即使清朝能在这里重新建国,没有了经济来源,它怎能建国呢?建了国又怎能维持呢?毕竟即使退居到关外建国,你认为在关内的民国政府不会进宫吗?所以这点我想清廷不可能不知道。

第四、清朝皇室内部的分裂。正如《恽毓鼎澄斋日记》中所说:“皇家自愿亡国,真中国三千年历史未有之奇。列祖列宗乃生此等子孙,岂非气数”,清朝皇室之所以心甘情愿的选择退位,而不是退居关外,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清朝皇室的分裂,是他们的默许,是他们的无作为,及对待国家事务的漠视和对国家利益的无视,才最终让清朝皇室走向了自愿选择退位的结局。在当时载沣、奕劻等清朝皇室重臣皆选择支持共和,而不是想着去对抗袁世凯,试想连他们都支持,试问还有谁想着退居关外,再去对抗民国呢?

第五、其实清朝不去关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清廷根本出不了北京,因为这时北京城的军政大权几乎都为袁世凯所控,自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开始时,清朝的内外大权就全由袁世凯所控,当时组建的内阁,其成员全为袁世凯的亲信。你说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你说清廷怎么去关外呢?袁世凯压根就不可能让他们出北京城。

第六、袁世凯给出的条件真得不差。其实当时清廷绝对是知道的,这个时候的天下早已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即使是他们能退回关外,关外也早已不是他们的天下,他们去那里,你别说建国,生死都未可知啊!而此时袁世凯给他们的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允许溥仪继续称皇帝,每年给皇室四百万银元,属于皇室的财富也一概仍归其所有等等条件,这足以打动一个面临亡国的皇室。因此在这样优厚的条件,他们完全没理由再去关外冒险。

如此综上所述,这大概就是为何清朝宁愿选择签订退位诏书,而不前往关外建立北清的原因吧!不过好在清朝最终是选择了和平的交割权力,如若不然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