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們對遠方的想象,巴黎這座城市恐怕是全世界獲得最多想象的城市之一了。優雅、粗魯、時尚、做作……

這些同時泛起在這座城市身上的五花八門的關鍵詞,暗示了這座城市的不同凡響。而對於一些來自遙遠東方的客人,尤其是日本遊客而言,巴黎還具有一項「殊榮」:一種精神病以之命名,即「巴黎綜合徵」(Paris syndrome)。

據BBC等媒體報道,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每年都有數十名日本遊客在到訪巴黎之後泛起了「精神錯亂」,繼而被送進病院。這種「錯亂」經常表現爲強烈的妄想,如被迫害感、幻覺與驚恐發生發火。

這種「錯亂」隨後被命名爲「巴黎綜合徵」,並引起了法日兩國的熱議。普遍的看法是:引起異狀的原因,是這些遊客來到巴黎之後所遭遇的現實,與他們先前對這座城市的想象與期待之間的巨大落差。

也就是說,是遊客心裏的各種關於巴黎的標籤,與這座城市本身的真實狀況之間的不一致,引起了「巴黎綜合徵」。

爲了應對這種特殊的情況,日本駐巴黎大使館設立了求助的專線,而巴黎的精神病病院則建立了專門的治療科室。當症狀發生時,遊客經常不得不中止或暫停旅行,接受治療,嚴重者甚至被迫遣返。

這些泛起症狀的遊客,無不懷抱着對巴黎的夸姣憧憬而來。他們想象着浪漫的城市風情,街頭柔美的法語,和無處不在的高檔餐廳,卻破滅於街頭的垃圾堆、地鐵站裏的流浪漢,和本地人粗魯的交往行爲。

| 《錯覺》副標題: 爲什麼我們視而不見、回身就忘或自命不凡?作者: [美] 約瑟夫·哈里南譯者: 趙海波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9年

韓國心理學家許太均在《錯覺》這本書中提到,「明知道是錯覺還要繼承錯覺是不可能的。」現實無情地擊碎了這些日本遊客的想象,以及他們深信不疑的從法國電影、照片或者傳聞中獲得的那些印象,以至於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引起了精神錯亂。

時至今日,巴黎這座城市不色澤的一面已日漸爲衆人所瞭解。除了舉措措施襤褸與佈滿塗鴉,巴黎地鐵特有的氣息已臭名遠揚,這種混合着硫化氫、糞便、體臭與廉價香水的氣息,往往令搭乘地鐵的遊客長生難忘。而作爲一座擁有30萬隻狗的城市,巴黎的街道每年還不得不經受近20萬噸狗排泄物的浸禮。

此外,這座城市長期的待人粗魯、響馬橫行,以及新近的移民、難民與治安題目,也足以使對這些動靜半信半疑的外地人,在真正到訪巴黎之前降低自己的期待了。

而相對於習慣直接埋怨的歐美遊客而言,想象與現實的遭遇對日本遊客產生的衝擊,好像將後者推入了格外複雜的精神狀態。除了因想象的失調而入院,甚至還有人在巴黎街頭當場清理起垃圾來。

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可以說是人們基於自身熟知的生活,而對陌異文明的一種標籤化的推測與想象。從歷史上看,日本在發展的過程中向來具有一種求教於強勢文明,並將之浪漫化、理想化的傳統,易於沉迷在對嚮往世界的想象中。而近代以來,日本則更以相似的熱情渴想與擁抱西方文明,乃至尋求「脫亞入歐」。

不外,作家保羅·麥昆(Paul McQueen)以爲,日本媒體有意的宣傳與誤導,也是導致「巴黎綜合徵」的原因之一。通過大肆宣傳,媒體將巴黎包裝爲一座全世界最浪漫、最柔美的城市,使遊客們事先具有了對它的豐碩想象。

然而,當他們一朝來到巴黎,這座城市複雜的現實情況則使他們感到手足無措;再加上地輿的隔離與文化的差異,便不難理解日本人爲何在想象與現實的失調中陷入彷徨了。

事實上,不僅日本人具有某種「西方情結」,在西方,亦不乏具有「東方情結」的人。例如在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遊歷了亞洲之後寫成的紀行,便激起了很多歐洲人對東方的想象與嚮往,乃至影響了新航路的開闢。

這樣看來,在想象所可能帶來的巨大好處眼前,失調所帶來的痛苦好像也不太糟糕了。■

參考文獻

Caroline Wyatt. “Paris syndrome” strikes Japanese. BBC News. 2006.

Paul McQueen. What exactly is Paris syndrome? culture trip. 2017.

皮烏·瑪麗·伊特維爾. 巴黎浪漫嗎?——關於法國的風聞與真相. 李陽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