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性格和品質的形成,有先天性的因素,但更多的在於後天的培養。通過不懈地努力,便可以養成真金美玉般的人品。曾國藩對此深信不疑。

01 多讀書能夠明大義

曾國藩雖然日理萬機,但仍然十分關心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只要有時間,就會寫信給子女,爲他們批改詩文,還經常與他們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作爲清末宋明理學的頑固派代表,同時又是早期洋務派首領,在其經世致用的觀點支配下,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看法。

他認爲十一種書是必讀的,這就是除《五經》《四書》之外的《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和姚姬傳所輯的《古文辭類纂》,以及曾國藩親自摘抄的《十八家詩抄》等。

除了這些書必讀之外,曾國藩還要求兒子讀天文書籍,讀《幾何原本》,同時還要精通文字訓詁音韻之學,知曉目錄分類之法。

他在信中對兒子們說到:對於訓詁、詞章這兩方面自己都曾下過功夫。兒子們看書如果能懂得訓詁學,那麼對古人講的故訓大義、引申義、假借義就能夠逐漸領悟,然後才能對後人承襲訛誤的習慣加以改正。

如果能懂得詞章,那麼對於古人文章的格式和風格,開合轉折的地方就能夠逐漸領悟,就能夠對後來人們硬着腔調模仿的習慣加以改正。

他希望兒子們每個月做三種功課,一篇賦、一篇古文、一篇時文,寫完之後都要一起交給長夫帶到營中來讓他修改。

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對子女們的學習、讀書和寫作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因爲他從骨子裏認爲,讀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

02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在寫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曾國藩對兒子大加讚賞。稱讚他雖然連日來奔走應酬,還能不丟棄功課,應該每天進步不止,並由此提出,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

曾國藩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對“有常”進行了深入剖析。

他三十歲前最愛吸菸,片刻不離,從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菸,至今沒有再吸菸。

他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總沒有恆心,近五年以來深深以此爲戒,現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恆心。

他早年對於寫字的方法,曾經苦思冥想,但仍然沒有什麼收穫。近些年來天天摹寫,很長時間都沒有間斷過,終於感到日新月異,每年都有新的進步和體悟。

可見,年齡不分老少,事情不分難易,只要行之有恆,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改變的。就像種樹和畜養牲畜一樣,每天可能不覺得它在長大,但事實上成長是潛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只是自己渾然不覺而已。

隨後曾國藩指出了曾紀澤的三個短處:說話欠穩重,舉止欠端莊,看書能深入進去寫文章卻不很出色。

他希望兒子在這三件事上下一番苦功夫,不斷銳意進取,持之以恆。言語穩重了,舉止端莊了,德行也會跟着有進步。寫文章有了崢嶸之氣,學業也會有所長進。

古人說服金丹可以換骨,曾國藩說立志就是金丹。人只要肯立志,就一定會改變自己過去的缺點。

如此這樣,一兩年之後,自然會有重大進步,儘管有時自己本身並沒有感覺出來,但別人是一定能夠感覺到的。

03 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他的氣質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裏的“氣”可以理解爲“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

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薰陶和浸潤,那麼他比普通人自然會多出一些靈氣。

曾國藩說:“人的氣質,由於天生,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所以只有不斷地讀書、積累和歷練,才能擁有豐富的內涵,呈現出一種非凡的氣質和魅力。反之,一個人相貌再俊俏,衣着再華麗,如果胸無半點墨,內心空虛貧乏,就只能給人留下膚淺、粗俗的感覺。

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能造就一種文氣,這種文氣是靠平時讀書滋潤出來的。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浸潤,自會生出許多靈氣和色彩來。

04 修身正心需勤謹

修身正心者需要勤奮嚴謹,懶惰與浮躁是修身的大忌,務必要下決心剔除掉。

修身要正心明義,要旨在於一去一存。去的是心中的雜念、慾念和邪念,驅除心中的塵垢,保持心地乾淨,不被世俗塵垢所污染。存的是素心、真心、本心和慈悲心,掃除塵垢,還我本來的面目。

心正理明,君子修身要持之以恆,一念錯不得,時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

修身不僅要一個人在靜處中修德修行,更要經過現實錘鍊與考驗。在動中悟靜道,在靜中觀動理。見亂不移心,遇浮華紛雜不迷心。在虛榮浮華之境,能保持真實自我。

身心自有原則,可超脫物累,身心操縱在自己手中,收放自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