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就是人与马的长期互动关系中产生的。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马文化创造的主体。马文化的各种形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与表现。是人类与马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造出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孤立的几棵树,本身谈不到文化,而当我们把它们移植到公园,按照人的意志排列,修剪成为景观树时,它就成为了公园文化的构成要素。马,当它没有与人发生作用时,本身不能称为文化。

人创造了马文化,能使主体客体化,也使客体的马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向客体马进行了渗透和转化。当人把马与马具、驾驭技术和车辆结合在一起时,就把人的意志转化、传递到马的身上,使马产生了更为先进、更为强大的运输、作战能力。这也称为主体对象化。

骑马人物雕塑,名人雕像,园林景观铜雕

历史文化雕塑,将军骑马铜雕,人物铸铜雕像

历史名人雕塑,胡服骑射雕像,户外铜雕

马的文化形态梳理形态,是一个形象词,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简单说,形态就是事物的样子。“形态”是可以把握的,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理解的。文化形态不论以何种表现形式出现,都能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综合反映出它属于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马一直占据着表现的主角,留存下了大量形象生动、技法精湛的马的绘画作品,不少都是国宝级文物。魏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北齐壁画《仪卫出门与归来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韦偃的《双骑图》、唐代韩干的《照夜白》、五代李赞华的《东丹王出行图》、南宋龚开的《骏骨图》、明代仇英的《秋原猎骏图》、元代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等,同时蕴含着人口的故事。其形态包括不同时代以马为重要美学对象而绘制的精美绝伦的绘画作品极其代表的不同绘画风格、美学特点、艺术价值。

将军骑马雕塑,人物铸铜雕像,广场景观铜雕

名人雕像,美女骑马铜雕,古人物雕塑

骑马雕塑,人物铸铜雕像,广场景观铜雕

中国古代马文化,笔者以为: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马有关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古代先民在驯养、役使、娱乐马的过程中,积累的对马的认识、驯养经验、使役技能、理性著述,以及以此制定的关于马的政策法令;在控驭马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发明的各种工具;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对马的深厚感情,进而转化为审美领域里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文学艺术作品等。它们分别蕴含在精彩纷呈的马的物质文化、严谨周祥的马的制度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马的精神文化之中。

在探析马的文化形态之前,根据笔者的浅见,认为有必要对“马文化”的含义做相应的理解,需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曹操骑马雕像,历史文化铜雕,雕塑定制

铸铜马雕像,文化艺术雕塑,铜雕制作厂家

唐代仕女雕像,汉白玉雕塑,石雕人物定制

马,作为一种草食性动物,四五千年前即被中国先民驯服、控驭。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中,马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战争博弈和邮驿传播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动力。在人类驯服役使的动物中,马与人类气息最为相通,马最通人性,人马之间的情感亦最为亲密。马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

马,影响决定了生产力;马,影响决定了历史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史是以马为重要载体、以马为重要动力、围绕着马而书写的历史。无马,则无魂,无马,则无史。马,似乎是另一半的中国史。目前,中国马文化及其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处于区域性,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梳理。

铸铜马雕像,大型雕塑加工,广场铜雕

石雕人物定制,汉白玉雕像,赵灵王雕塑

历史人物雕塑,大型骑马雕像,园林铜雕

中国历史中,我们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马与历史的整个流程,有着诸多千丝万缕的瓜葛。马,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步伐,一起参与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由于它的特殊地位,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刻,我们也许能顿悟到:马之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因素;马之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缺位的构成;马之精神,是中华民族意识深层的一种意象。

如果说没有马,人类的历史就会被重写有点夸张的话,没有马,人类的历史将会暗淡或逊色许多,则一点也不过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