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一則消息傳出,魯能集團無償劃轉至中國綠髮。

這與之前,國家電網剝離魯能集團業務不謀而合,央企正在退出房地產業務。

早在2010年爲規範央企大規模進軍房地產業的現象,國資委要求央企全面退出房地產,截止到目前,已經有多家央企全面退出了房地產行業。

這也意味着,央企都應該退出房地產,各幹自己主業!

在中國,房企並不少,總計有10萬多家,而不少央企也加入了造房的“副業”中,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大量的央企爲房地產“撐腰”,自然也就增添了中下游房地產開發商的底氣,而房地產的造富神話也從未停歇。

在2019年公佈的財富中國500強排名中,房地產企業就佔據了一半,也就是說接近50萬億元的財富規模,房企就佔據着25萬億,這種造富速度無人能及。

2011年,魯能因爲房地產業務開展時間長,開發規模大等原因,和其他4家央企一起,獲得國資委特批,得以繼續經營房地產。同年,魯能進一步成爲國家電網旗下唯一的房地產業務平臺,確立了房地產的主業務方向。

其後幾年,魯能橫掃全國土地市場,先後在上海、天津、成都、南京、蘇州、福州等地高價奪得地王。 背靠國家電網,魯能大把砸錢拍地,主打超級大盤開發模式,手握大把餘糧,迅速做大。

2017年,天風證券對魯能進行估算,發現魯能旗下未注入上市公司的房地產業務體量達2000萬平方米,貨值超過4000億元。

伴隨着投資的增加,魯能的銷售業績也飛速攀升。2013年魯能銷售額爲110億元,排名第65位;2015年,銷售額達221億元,排名第45位;2017年,銷售額達882億元,排名第22位。 但魯能厚積薄發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2018年、2019年各類百億或百強房企銷售業績排名榜單中,再也不見魯能的蹤影。

以往資產荒是一個僞命題,什麼東西有信用纔是真命題。現在土地和房子有信用,其他沒有,所以都炒房。金融機構發掘優質資產,主要得看金融機構有沒有信用,大家像認可房子一樣認可這家金融機構發的東西,反正投房子也是空轉,還不如在金融機構空轉,至少降低社會成本。之前炒房就是這個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