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段時間秦國經歷了幾個王,商鞅變法是從秦孝公開始,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歷經七帝,那麼在這七個君王當政的時候,秦國都打過哪些敗仗呢?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魏國大將龐涓集結重兵向秦國反撲,奪回安邑,少梁,一直追到河西,秦軍大敗。直至次年,秦國向魏國求和,在彤(地名)會盟,秦國退回原有疆界,兩國罷兵修好。

公元前318年,義渠攻秦,義渠乘中原諸國混戰,脫離秦國控制,聯合東方五國伐秦。秦國爲了消除後顧之憂,用計謀拉攏義渠,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送義渠王。但義渠不上當,仍起兵伐秦,在李帛(地名)大敗了秦軍,並收復了部分失地。

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九年,齊孟嘗君被秦昭襄王請到秦國當相國,秦國諸大臣不同意,說了孟嘗君很多壞話,秦昭襄王因此軟禁了孟嘗君,想殺他,但是沒有下決心。孟嘗君設計逃回齊國,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國,一直打到函谷關,在函谷關外大敗秦軍,秦軍堅守不出,聯軍奮力攻城。三國聯軍在函谷關圍困了秦軍近2年,公元前296年趙、宋軍隊也來增援聯軍,之後函谷關被攻克,秦國向聯軍割地求和。

公元前270年,胡傷攻韓國閼於,趙國派趙奢(趙括的父親)救韓,大敗秦軍。史稱閼與之戰,此次戰役,使秦國了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但因範睢妒忌白起,並建議讓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都同意,於是白起不得不退回秦國。但由於趙國君王採納了大臣虞卿用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於是並不裝備割讓六城,之後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於是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之後楚國出兵十萬救趙,魏國出兵十萬救趙。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

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覆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

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這場戰役史稱邯鄲之戰,這次戰役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無忌率領趙、魏、楚、韓、齊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

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援率領韓、魏、趙、衛、楚五國聯軍共擊秦,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恆山一帶)

公元前233年,李牧大敗秦將桓齮於肥,史稱肥之戰,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將桓齮率秦軍進逼邯鄲,趙王 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爲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先是採取築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又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撤回的秦軍。經激烈戰鬥,大敗秦軍。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公元前232年,秦王翦攻趙,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爲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

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二十萬伐楚,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接着乘勝攻克鄢郢,隨即率領部隊向西進軍,要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師。當時楚國將領項燕率領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跟蹤追擊李信軍隊,連續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結果大敗李信的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李信軍大敗而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