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关于《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称谓变化的一些个人思考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本人在阅读《三国志·武帝纪》的过程中,发现了陈寿在对曹操的称谓这一问题上呈现出一些有趣的变化,即由太祖到公再到王。

从该篇第一句"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起,到"建安元年九月,车驾出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止,在这期间曹操的称谓都是"太祖";

而从汉献帝迁都许昌以后,曹操的称谓经历了由"公"到"王"的变化。具体而言,从建安元年十月至建安二十一年,《三国志·武帝纪》中称曹操为"公"。(建安元年)冬十月,公征奉"一句,是最早将曹操称为"公"的记载,而最后一次用"公"的称谓,是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也就是从此以后,曹操的称谓就变成了"王",直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在这之中,令我感到困惑的有两点:一是为何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把曹操的称谓由"太祖"变成了"公";二是曹操被封为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的五月,即"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那为何陈寿从建安元年起就称呼曹操为"公"呢?

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一书中找到答案。

在此书中,卢弼在《三国志·武帝纪》中第一句"太祖武皇帝"的下面,引用了许多前人对曹操称谓变化的考证与评论。具体如下:

首先,卢弼引了《官本考证》李清植曰:"此书于曹操,始称太祖。及汉帝迁许,以操为大将军,则改称公,盖天子三公称公也。既进爵为王,则改称王,即曹丕未篡之先,亦称王而已,明其为汉王公也。为汉王公而卒乃帝,其为篡也章矣。陈寿仕晋,而晋继魏,故微其辞,以此知陈寿意中,隐以正统予蜀,如《纲目》之指。故隋王通曰:'使陈寿不美于《春秋》,迁、固之罪',言其体难袭《史》、《汉》之旧,而书法则容,有合于《春秋》也。"

其次,他又引纪昀曰:"此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于曹操,实不及《魏书》序纪之得体,所谓可已而不已者也。"接着,卢弼在其后的里,明确否定了纪昀的看法。卢弼认为"曹魏开国,与元魏情势各殊,当建安之际,芟夷群雄,潜移国祚,皆宜特书,垂为信史。若如纪说,拘于史例,而无史识。"

除此之外,卢弼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建安元年)冬十月,公征奉"这一句下面,再次引用了许多前人对曹操称谓变化的考证与评论。

首先,他引姜宸英曰:"前此无专官,故称太祖。至此,始改称公。"其次,他又引何焯曰:"自为大将军后始称公,盖天子三公称公也。"

接着,他又引王鸣盛曰:"《武帝纪》前段但称太祖。自建安元年为大将军,则三公矣,改称为公。至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则改称王。虽似有理,愚以为既为作本纪,跻之帝王之列,自不如概称太祖为直截,省却多少葛藤。至其后,欧阳公于朱温亦仿此例,则殊觉无谓。"

最后,卢弼引康发祥曰:"一纪中三异其称,何如始终称太祖。《晋书》称司马懿'宣帝',师'景帝',昭'文帝',最为爽捷耳。"

引述完以上四人所说之后,卢弼加了一则按语,阐述了他自己对于陈寿"三变"曹操称谓的解释,具体为:"称公称王,所以著其篡之迹也。《文帝纪》亦然。由王而天子,由臣而跻君位,隐寓《春秋》笔伐之意,此所以为良史也。"

以我个人来看,《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也许可以暗示陈寿对曹操称谓改变的一些想法。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东汉王朝的政治运行体系名义上恢复了正常运行,故而陈寿才会以汉之规制来重新明确对曹操的称谓。于是乎,陈寿将曹操的称谓由太祖改为魏公以及之后的魏王,便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札记,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