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东汉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宦官外戚争斗史。自东汉和帝以来,宦官集团便开始膨胀,并与外戚集团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漫长争斗。

在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争斗历程中,宦官越来越占上风,并先后六次打倒了外戚集团,即:汉和帝时,郑众捕杀窦氏;汉安帝时,李闺等谋害邓氏;汉顺帝时,孙程等捕杀阎氏;汉桓帝时,单超等诛杀梁氏;汉灵帝时,曹节等诛杀窦氏;汉少帝时,张让等诛杀何氏。

经由上述争斗,宦官集团的势力日趋膨胀,东汉王朝的政治生态也呈现出江河日下的态势。而宦官集团的势力之所以在争斗中得以壮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皇帝既和外戚有矛盾,又害怕同姓诸王和大臣篡夺政权,同时也不愿让他们同士人过多地接近,所以容易信任宦官。因宦官大都出身于门第低的家庭,本人又是余之人,没有显著的声望和社会地位,这便使皇帝感到他们没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对宦官的猜疑最轻。

第二,宦官经常在皇帝身边,他们对皇帝察言观色,包围之,愚弄之,迷惑之,这使皇帝容易把他们当作最可信任的人。

第三,宦官自幼生长于宫禁之内,对宫中朝中之事颇为熟悉。特别是在宫中,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耳目众多,外戚、大臣同太后有什么密谋,往往被他们事先侦知,因而能随机应变,先发制人。

第四,由于东汉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内官一般由宦官担当,而且还不断增加宦官的人数,扩大其职权。当皇帝年幼或腐化无能,执掌不起政柄时,宦官便趁机盗窃权柄。

第五,外戚虽然同宦官有矛盾,但东汉太后临朝者多,不能不让宦官传达政令,因此宦官能够“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并能利用皇帝同太后的矛盾,从中窃取权力。

因此,正是基于上述五点原因,东汉一朝的宦官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群辈相党的政治集团,特别是诛除外戚梁冀以后,权势专归宦官。此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彻底走向了末途,进而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历史进入了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