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家里的地毯是以玉米或淀粉为初始原料织造而成,是一种什么体验?

当然,不是简单把玉米进行纺织,而是一种生物合成法,通过培养微生物来生产目标产品。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做到了合成生物产业化,还生物合成技术为杠杆,撼动了以英威达为代表的化学合成巨头的垄断地位,逐步主导长链二元酸市场,年入十几亿。

8月12日,两个月前已过会的凯赛生物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报收157元/股,市值达654.2亿元,跻身科创板前十大市值之列。

未来的故事或许更吸引人,对比聚酰胺(俗称尼龙)的千亿市场,年入17亿的长链二元酸仅仅是零头,而凯赛生物早在2012便开始尝试生物制聚酰胺的产业化,投产了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是继传统化学法生产的尼龙66发明多年后,世界范围内首次出现的新型“生物制造”新材料,再次国外技术打破垄断僵局。

蛰伏九年后“登科”,市值跻身前十

资料显示,凯赛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在行业深耕20年。

生物制造,即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大规模加工与转化物质,相比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工艺简单,过程绿色、条件温和且具备经济性,可以解决人类对传统石油化工产品的过度依赖,并且改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安全风险。

目前凯赛生物产品主要有三类:长链二元酸、戊二胺,以及生物基聚酰胺材料。长链二元酸应用十分广阔,可以生产高档聚酰胺、尼龙粉末涂料、高级麝香、高档热熔胶和高级润滑油等产品,并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液晶材料、军工等数十个高新科技材料行业。

此前化学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企业手中。在近几年的市场竞争中,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逐步退出市场,此后凯赛生物以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逐步主导市场。

数据显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是公司目前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销售额达17.7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90%,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50%。此外,且在市场上暂无公开信息显示存在其他可实现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业化的企业,这使得凯赛生物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较为突出。

科创板不是这家前沿科技公司最初的资本市场目的地。

早在9年前,凯赛生物就试图上市纳斯达克,但基于专利纠纷、宏观环境等因素,2011年8月,凯赛生物表示鉴于市况转差决定暂缓其纳斯达克上市发行。蛰伏九年之后,凯赛生物凭借细分龙头地位成功登科,募集资金总额达55.61亿,将用于扩张产能——金乡凯赛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乌苏技术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133.45元/股的发行价格计算,公司市值达556.06亿元。从已上市科创板新股来看,截至目前,143已上市的科创板个股中,共计12只个股超过500亿元。上市首日,凯赛生物总市值达654.2亿,成功跻身科创板市值前十。

百项专利加持,业绩稳步增长

盈利能力是投资价值最为直接的体现。随着公司产品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的不断巩固和提高,业绩稳步增长。

早在2005年,公司创始人刘修才提到生物法大概有40%的成本优势。当年凯赛长链二元酸产品收入大约为1000万美元,靠着以生物法替代化工法,2019年,公司该产品收入约17亿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凯赛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实现13.63亿元、17.57亿元和19.1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8.58%;实现归母净利润3.33亿元、4.66亿元和4.79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9.97%。

此外,凯赛生物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使得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至2019年,其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4.88%、46.95%和47.78%,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平均净利率达24%,不管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能排到科创板前三。

凯赛生物主要为直销,与小型客户的结算方式主要为“款到发货”,但对于少数合作时间长、自身信誉好、销售规模大且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大客户一般会给予30-90天的账期。2017年-2019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为11.93%、10.58%、8.02%,且2018年与2019年不存在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公司现金流充沛,报告期内共计12.2亿元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

亮眼的业绩背后是其技术优势。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已取得120项境内授权专利、19项境外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有73项,均为原始取得。

此外,凯赛生物称拥有四大核心技术,主要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微生物代谢途径和构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代谢调控和微生物高效转化技术、生物转化/发酵体系的分离纯化技术、聚合工艺及其下游应用开发技术,这四项核心技术在产业化中对于提高其产品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实际竞争情况来看,合成生物新材料技术壁垒非常高。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20余年前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但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导致产出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这意味着,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何突破生物制造的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是实现产业化最大的壁垒。

从客户来看,凯赛生物获得全球著名化工、医药企业包括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客户大单,近四年前五大客户都相对稳定,为公司贡献着近一半的收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垄断下突围,进军千亿市场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长链二元酸产品之外,凯赛生物的未来或许更值得期待,而其未来或许由两个“储备产品”书写,即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

值得注意的是,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酰胺,聚酰胺(pa)俗称尼龙,主要用于纤维,也多作为工程塑料,用于纺织品、汽车零件、地毯、包装等领域。

2018年,我国聚酰胺产能达到514.1万吨/年,其中国产量仅为376.6万吨,其原因在于聚酰胺所需的原材料己二胺,己二胺的原材料己二腈长期被欧美厂商垄断,且仅有英威达一家大规模对外销售。己二腈进口严重制约我国聚酰胺行业的发展,同时上游原材料的垄断也造成了下游聚酰胺行业的垄断。

凯赛生物在此情况下依靠自身技术撕开了聚酰胺市场一道口子。

据悉,凯赛生物能自产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结合自有的二元酸、二元胺单体,通过有机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酰胺5x产品并具有与传统产品接近的性能,例如聚酰胺56产品性能接近通用型聚酰胺66(聚酰胺最大的品种),戊二胺与长链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长链聚酰胺产品具有接近聚酰胺11/12的低温柔韧性能。

作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聚酰胺在全球的生产规模近千万吨,市场空间数千亿水平。据预测聚酰胺2020年全球规模达437.7亿美元,目前国内需求远大于现有产能,进口量在80-100万吨,国产替代空间大。

数据显示,近三年凯赛生物产品外销收入占当期总营收比重均超过50%,但国内销售占比不断增加,国内收入从2017年的5.2亿元增至8.1元。可见随着生物合成市场替代效果进一步加深,凯赛生物受益可期。

早在2012年,凯赛机已经尝试做生物制聚酰胺产业化,目前还未看到产业规模上的突破,但已开始试生产以及对外销售。2017-2019年度,凯赛人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销售金额分别为509万元、3019万元以及580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戊二胺可以自产,凯赛生物的聚酰胺产品成本也会比别人低,这意味着其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如果产业化成功,再现长链二元酸的辉煌,凯赛生物或将稳坐国内生物基新材料行业龙头宝座。你看好这样的凯赛生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