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清朝京師地區的兵力部署情況。今天,我們進行總結。按照影視劇《雍正王朝》的說法,在清朝京城的周圍,駐紮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其實在清朝歷史上,京師的周圍部署了密雲大營和通州大營。那麼,兩個大營各種擁有多少兵力?在雍正皇帝順利登基的過程中,如何成爲雍正皇帝的王牌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影視劇《雍正王朝》中的說法。在影視劇中,清朝京城的防衛有3層,分別是郊區的豐臺大營、西山銳建營,城內的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以及皇宮裏的侍衛部隊。在歷朝歷代,爲了防止自己的統治被中間開花,幾乎每個政權的首都周圍,都會部署大量的駐軍。唐朝統治時期,長安城周圍部署了南衙十六衛和北衙六軍。宋朝統治時期,東京城周圍部署了最精銳的上四軍。到了明朝統治時期,京城周圍又部署了赫赫有名的京師三大營。

清朝統治時期,情況自然也不例外。按照影視劇的說法,在豐臺地區,駐紮了清朝的野戰機動部隊,清一色的滿蒙八旗,總兵力有好幾萬。此外,還有西山銳建營,雖然兵力少,但非常精銳,戰鬥力很強。在雍正皇帝登基的過程中,十三弟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成功控制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從而保障了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爲了表彰胤祥的功勞,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冊封十三弟胤祥爲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此外,胤祥的次子被加封爲郡王。

除了京城郊區的部隊之外,還有京城內的部隊。清朝的京城內,駐紮了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八旗步軍營屬於準軍事力量,也是機動力量,總兵力有2萬多人。至於巡捕五營,則是京城內的治安部隊,總兵力有1萬餘人。兩大武裝力量合計3萬多人,按照清朝的規定,兩支部隊由九門提督負責管理。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各個皇子都在拉攏九門提督隆科多。隆科多投靠誰,誰的勝算就會大大增加。經過慎重考慮以後,隆科多倒向了雍正皇帝。

在雍正皇帝登基過程中,隆科多保障了京城內的安全。因此,在雍正皇帝上臺以後,鑑於隆科多的出色表現,對隆科多不斷加官進爵。雍正皇帝甚至不喊隆科多的名字,而是稱呼隆科多爲“舅舅。”至於皇宮裏的侍衛部隊,總計有1000多人。雖然兵力少,但位置重要。雍正皇帝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就已經是領侍衛內大臣之一,不需要擔心皇宮侍衛部隊的問題。依靠內外三層武裝力量,雍正皇帝底氣十足,根本不畏懼任何對手。與之相比,老八胤祀集團的勢力雖然很大,畢竟沒有“槍桿子撐腰。”

老八、老九、老十最多拼湊能拼湊出幾百親兵,還不夠八旗步軍營塞牙縫的。上述屬影視劇的說法,在真實的清朝歷史上,京城內的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是確實存在的,兵力也確實有3萬餘人。雍正皇帝登基之前,確實擔任了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管理皇宮的侍衛部隊。但是,京城外駐紮的部隊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豐臺大營。清朝在豐臺僅僅設立了一個哨所,駐紮了幾十名官兵而已。至於西山銳建營,則是虛構的。清朝一直沒有西山銳建營這個部隊,只有健銳營,但成立於乾隆時代。

當年,乾隆皇帝針對大小金川的地形,專門建立了健銳營,由於駐紮在西山,因此被稱爲西山健銳營。健銳營的兵力,只有2000多人,與影視劇中的出入非常大。那麼,清朝周圍的駐軍,都駐紮在什麼地方呢?認真的說,清朝京城的駐軍,分別駐紮在密雲和通州兩個地區,分別負責京城各個方向的安全。由於兩支部隊非常重要,一般由皇帝委派掌印總統大臣負責管理。在清朝歷史上,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皇帝的鐵桿心腹。

我們順便聊聊掌印總統大臣,一般來說,這個官職由皇帝的心腹兼任。所以,駐軍的日常管理由左、右兩個參領負責。具體看以下兩個地區的駐軍情況,密雲地區駐紮了2萬餘官兵,戰鬥力比較強。基本上由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古八旗組成。當年,太子胤礽差點控制這支部隊。至於駐紮在通州的部隊,則是由綠營軍和八旗軍共同組成的,總兵力有38000多人。兩個地區的駐軍,總計接近6萬人。十三弟胤祥當年就是控制了這兩支部隊,和雍正皇帝遙相呼應。這兩支部隊堪稱是雍正皇帝的王牌,畢竟有將近6萬人馬,而且以野戰部隊居多。不過,到了清朝統治的中後期,清朝軍隊喫空額的情況嚴重。

例如駐紮在通州的軍隊,實際兵力只有1萬多人。在戰鬥力方面,已經大大下降。按照當時一些文人的記錄,即便是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也基本上荒廢了。火器營打靶的時候,連續5銃,全部脫靶。健銳營攻城演練,甚至有官兵墜落,再也沒有當年的銳氣。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末期,爆發了規模巨大的白蓮教起義。

當時,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軍甚至根本無法鎮壓,連福康安這樣的名將都沒辦法。最後,只能依靠各地官員組建的團練武裝進行鎮壓。不得不說,白蓮教起義和依靠團練武裝,僅僅是預演而已。幾十年之後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各種地方武裝開始迅速崛起。與此同時,宣告了八旗軍和綠營軍的徹底荒廢。關於清朝駐軍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