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不管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那段混乱的历史时期,出现过许多的传奇人物。有以一当十的武将,有运筹帷幄的谋士。而说到谋士,就不得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对决。两人分属于蜀、魏两个阵营,但都是计谋多端的智慧谋士。一直以来,两人都处于较量之中。很多时候,都是诸葛亮略胜一筹。其中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时,布下“空城计”的故事。

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不管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那段混乱的历史时期,出现过许多的传奇人物。有以一当十的武将,有运筹帷幄的谋士。而说到谋士,就不得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对决。两人分属于蜀、魏两个阵营,但都是计谋多端的智慧谋士。一直以来,两人都处于较量之中。很多时候,都是诸葛亮略胜一筹。其中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大军时,布下“空城计”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回是这样写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在书中,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之上,抚琴高歌,就将司马懿吓得不敢前进。最后,只得班师回朝。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布下此阵,解决了危机。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诸葛亮有“近乎妖”的智慧。能够通过心理的博弈与缜密的计谋,取得战争的胜利,“空城计”时就是如此。然而事实就真的是这样吗?司马懿就真的就没有看出诸葛亮的计谋吗?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一篇《出师表》,让无数人感受到他兴复汉室的夙愿。作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甚至国外,都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然而三国时期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司马懿,是整个司马家族。司马懿不仅赢得的战争的胜利,他的后人还赢得了整个天下。而既然司马懿如此的厉害,为何却偏偏在这关键时刻中计了呢?

按照常理来说,面对诸葛亮布置得如此“诡异”的局面。有点疑心是很正常的事,就算是换作其他的人,也会犹豫一二。加上面对的是计谋多端的诸葛亮,所以司马懿自然要再三小心。但是也不至于直接带领着全部的将士,直接撤军。毕竟15万大军就这么无功而返,回去之后也不好交代啊。所以就算可能有诈,直接班师回朝肯定不是最佳的选择。至少可以选择派小部队去一探究竟,这样一来,即使有诈,也不至于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司马懿为何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甚至于他的儿子司马昭也请示父亲,让他带领小部队进城以探虚实。这无不让人怀疑,究竟是司马懿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还是另有原因呢?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司马懿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多年之后,在临时之际,司马懿将这个道理也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可以说,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曹氏的重用,就是因为有强大的敌人诸葛亮在。倘若敌人被消灭了,那么司马懿这位曹魏的大军师,就将成为曹魏的最大敌人。然而此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能够取而代之的能力。

而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也在于看到了曹魏政权体系中的这一点。他也料到司马懿不会让自己处于这般危险的境地之中。于是就巧设一计,目的在于既能够让自己全身而退,也能够保证司马懿能够不露声色达到自己的目的。毕竟如果真的打起来,15万人打2000人还败下阵来的话,就太明显了。所以其实司马懿早就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在他权衡利弊之后,果断的选择了撤退。如果一旦攻城,诸葛亮兵败被擒,司马家族恐怕也就没有了今后的辉煌。所以有史学专家分析:“司马懿再不撤军就输了!”

其实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政治斗争中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懂得了这一生存的规则,才能够把握住重要的平衡点,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司马懿就是懂得了这一生存的规则,才在这诡谲变幻的局势中,笑到了最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