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59年美國核打擊中國計劃解密,870枚核彈覆蓋中國117座城市,有沒有你家?)

來源: 軍武次位面

世界和平

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披露了一份最高機密文件,將冷戰時期美軍的核戰爭計劃徹底公佈於衆。

據文件記載,1956年,美軍制定了數量高達1200個的核打擊目標,甚至詳細指明瞭投放核武器的具體地點,以便在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先發制人。

 ▲文件封面,底部寫着“最高機密”

一旦計劃成功實施,以蘇聯莫斯科、東德柏林爲首的等衆多城市,將從地球版圖上徹底抹去。

那時的中國還沒研發出自己的原子彈,但美國的核彈頭卻早已鎖定中國。

中國北京、廣州、上海等100多個城市,也在這份目標清單中。

1

核陰霾

這份名爲《1959年原子彈研究要求》的絕密文件,由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簡稱“SAC”)於1956年6月制訂。

在美蘇冷戰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沒有解密過類似的文件。

美軍在長達800多頁的文檔中,對“三年後(也就是1959年)極有可能發生的核戰爭”進行了評估,並給出詳盡的作戰方案。

那時蘇聯還未研發出洲際彈道導彈,轟炸機被當時各國用作運送核武器的最主要手段。

爲了降低北約盟國和美軍面臨的核威脅,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將蘇聯等各國空軍力量視作核打擊第一優先級目標。

爲此,美國詳細列出了蘇聯等國國內1100多個機場的清單,並分配了優先級編號。

位於白俄羅斯的Bykhov和Orsha兩大機場,由於部署了蘇聯空軍的圖-16轟炸機,具備大當量核彈運載能力,成爲了重點打擊目標。

▲蘇聯的圖-16轟炸機

根據美方的說法,在空中引爆核彈將“導致爆炸效果降低”,爲了使得核武器效能最大化,建議軍方儘量在地面上或接近地面時引爆核彈,以儘快摧毀目標。

“核打擊越猛烈,戰鬥結束得就越早”。

如果蘇聯等國空軍力量遭受了這樣的打擊後,還未放棄對戰爭勝利的幻想,那麼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將對第二優先級目標——蘇聯及其盟友的基礎工業設施發出所謂的“決勝一擊”。

打擊範圍擴散到了從東德到中國遍佈歐亞大陸的1200多個城市。

作爲美國的主要對手,蘇聯受到了“重點照顧”。

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如今的聖彼得堡)被列爲頭號及二號攻擊目標,美軍對這兩個城市分別預設了多達179個和145個核彈投射點。

打擊目標除了水壩,電網,鐵路等基礎設施外,還囊括了原油開採等工業活動,以及最重要的藥物——青黴素生產工廠。

而當美蘇真開戰時,無論中國是否會選擇站在蘇聯一邊,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都會將中國視作蘇聯陣營的一部分,進行核打擊。

當時,中國共有117座城市被列爲了美國的核打擊目標,美國還爲這100多座城市劃分了相應的指定原爆點,每個原爆點將至少被分配一枚以上的核彈。

據統計,全國這樣的原爆點有近870個左右,這意味着,如果美蘇戰爭爆發,美國將可能在中國至少投放近870枚之多的核彈。

▲中國各城市核彈投放一覽

注:該表按照現城市名進行統計,部分城市改名與合併,已與當時美國欲投放117座城市數有所出入。

上海、廣州、瀋陽、天津、太原、南京、撫順、北京這8座城市分別位列117座城市原爆點數量排名前8名,是美國重點打擊目標。

在進行打擊目標考察時,美軍的參考標準與應對蘇聯的戰略大體相同。

首先是以摧毀軍事力量爲主,包括重要的部隊和武器等物資駐地,以及軍事人才儲備、軍工科技和工業重鎮等地。

 ▲清單中,長春的核打擊目標示例

並通過破壞機場、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來影響軍隊的後勤保障及戰略投送能力。

同時,對具備政治,經濟等重要功能的城市進行打擊,試圖破壞國家政治和經濟穩定,進而影響社會整體穩定。

最後是人口密集區。

儘管這份文件中沒有對“人口”目標的任何解釋,但事實上無論是所謂的“近地面引爆核彈”,還是“城市工業設施打擊”,都意味着,美軍試圖摧毀的不僅是特定的設施,也包括設施裏的相關人員和設施周邊的平民。

這和此前,美國貫徹的“通過轟炸襲擊導致的平民傷亡,來影響敵對國士氣”的理論一脈相承,嚴重違背了國際人道主義,令人不寒而慄。

2

核彈的影響

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武器,這點毋庸置疑。

但是一顆核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一顆核彈在我們周邊城市引爆,我們究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很多人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先普及下,核彈最直接的殺傷力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爆炸時所產生的高溫、衝擊波和熱輻射。

在覈爆的一瞬間,爆炸中心的溫度能達到千萬攝氏度等級,就目前地球上的已發現的生物,連能扛得住幾千攝氏度的高溫都基本沒有,更別說千萬級別的高溫。

核爆中心的任何物質都會在一瞬間被高溫分解成氣體。

▲地下核爆炸場景

同時,核爆產生的高溫、高壓火球猛烈膨脹,急劇壓縮周圍空氣,形成衝擊波。

離核爆中心稍近的,人會直接和建築物一樣碾成粉末,稍遠一點的地方,衝擊波導致而成的建築碎屑就像子彈一樣危險。

可以說在衝擊波覆蓋範圍內,人類存活幾率微乎其微。

除了衝擊波外,核爆後,中心的真空會吸取大量的塵埃和土壤,隨着核爆廢料一起蒸發,上升成爲放射雲。

而後的放射性沉降將帶來致命的高輻射,並持續數月甚至幾年。放射雲覆蓋範圍的生物,大概率會被大量的核輻射致死,即便僥倖不死,也不會安然無恙。

▲曾經廣爲流傳的日本“變異生蠔”謠言

核爆炸造成的破壞性,不僅取決於核彈當量,還與核彈屬性、彈頭數量、爆炸高度,甚至於風力、風向、晴雨等天氣因素相關。

隨着城市環境的複雜性不同,爆炸時還有產生一連串的效應。

一般情況下,我們用“當量”來衡量核武器威力,指的是核爆炸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TNT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量。

可以說,一定當量的核彈摧毀一座城市完全不在話下。

人類迄今爲止只在戰爭中使用過兩次核武器,即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如果美軍投向廣島的那顆1.5萬當量的小男孩,在廣州上空引爆,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通過一個核彈威力模擬網站,軍武菌對核彈爆炸產生的威力進行模擬,以便大家能更加直觀的瞭解。

 ▲“小男孩”威力範圍示意圖

可以看到,如果在小男孩在廣州塔上空引爆,其產生的核火球半徑爲180米(黃圈),這意味着,爆炸中心180米範圍內的任何東西都會被蒸發。

距離爆炸中心360米範圍內(紅圈),由於衝擊波形成的超壓,建築物將嚴重損毀,該範圍內人類存活率幾乎爲0。

1.2km是小男孩爆炸產生的輻射半徑,處於輻射半徑內的生物,一個月內大概率會因爲輻射而死去,那些僥倖生存了下來的人,也將有15%的概率最終死於癌症。

更遠點,在距離爆炸中心4.52km的範圍內,爆炸影響會隨着與中心距離的變遠而減弱,人們可能會因爲窗戶破裂飛出的玻璃而受點小傷。

這麼看來,“小男孩”原子彈的威力和影響範圍似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主要還是因爲廣島原子彈事件,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實在太大。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刻板地認爲,隨便一顆核彈,就能摧毀一座城市。

也正是因此,美軍上世紀50年代在設定核打擊目標時,往往需要在一個城市內設置多個原爆點,並投放多枚核彈。

那麼什麼當量的核彈能夠覆蓋整個廣州呢?

第二代核武器——6000萬當量的沙皇炸彈。

 ▲“沙皇炸彈”威力範圍示意圖

覆蓋廣州城區

3

核武器和中國

迄今爲止,核武器發展了三代,分別是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

原子彈是第一代核武器,也被叫作裂變核武器。

1945年,美國人花費20多億美元,終於研製成3枚原子彈,分別命名爲“小玩意兒”、“小男孩”和“胖子”。

 ▲“小玩意兒”

據說,著名曼哈頓工程負責人之一,被稱爲“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在覈爆觀測站裏看到“小玩意兒”爆炸時的場景時,不由想起了印度一首古詩:

“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毀滅者。”

而另兩枚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分別落向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推進了二戰的結束。

第二代核武器,氫彈,也被叫作雙相彈和聚變武器。

在原子彈的基礎上,氫彈在外面包一層熱核材料(氘、氚),由裂變反應放出熱量導致聚變反應,進而釋放出更多的能量。

因爲通過核裂變觸發核聚變,所以,在物理學上又將氫彈稱爲雙相彈。

三相彈,是在在普通氫彈外再包一層貧鈾(鈾238)材料,從而產生裂變——聚變——裂變的一連串反應。

 ▲沙皇炸彈1:1模型,別稱“大伊萬”

屬於三相彈一種

而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彈也是在氫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稱爲”加強輻射彈“,“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中子彈在爆炸時能放射出大量置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降低。

在戰場上,中子彈能有效實現只殺傷人類等生物目標,而不摧毀建築物、技術裝備等效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主研發的“596”原子彈成功爆炸,意味着中國成爲世界上第5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596”原子彈成功爆炸

在此之前,中國曾多次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核威脅,其中就包括美國。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曾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並認爲必要時應當動用核武器。

再到2015年美國公佈的這份核打擊清單,都可以看到中國曾面臨的核威脅形勢有多嚴峻。

甚至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就連曾經與中國關係頗爲緊密的蘇聯,也曾揚言用核武器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這讓中國深刻的體會到,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彈,纔能有與其他核大國扳手腕的資格。

但研製出了自己的核彈,不代表擁有真正的核打擊能力,還得解決如何將核彈頭投送到敵人領土上的問題。

直到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一機組駕駛改裝後的圖-16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再到後來中型轟炸機轟-6甲執行了中國第一次空投氫彈試爆,意味着中國開始擁有核打擊能力。

中國對其他國家,纔算得上真正有了核威脅。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中國政府鄭重地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即:“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核武器。”

這在五常中屬於獨一份,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目的—避免其他國家的“核訛詐”。

人們時常用古巴導彈危機來形容人類距離熱核戰爭距離有多近,從某種意義上看,遏止這場核戰爭爆發的,不是赫魯曉夫,也不是肯尼迪,而是核戰爭本身。

中國人肯定不會希望同美國的關係就像冷戰時的美蘇一樣,核武器這種制敵手段也一定是以防衛目的爲主。

就像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闡述中國的核武政策時說的那樣,“我們發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體現你有我有,你要毀滅我,自己也要受到一點報復。”

參考資料:

《60年前,美國曾準備打一場全面核戰爭》,青年參考,張寶鈺

《一顆核彈的破壞性有多大?能否毀滅一個像北京、上海或香港這樣的大型城市?

楊強 本文來源:文史茶館 責任編輯:楊強_NN60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