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隐身战机,可能军迷们都会看向成飞和沈飞,但其实在中国启动隐身战机项目时,西飞也有一款隐身战机正在研制,这就是“隐身飞豹”,在歼轰7A的总体设计完成后,西飞又根据部队需求以及新时期作战环境的变化,启动了其后续机的研制预想,“隐身飞豹”就是其中之一。

飞豹与隐身飞豹(感谢图片作者)

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动用了44架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攻击机F-117A投入作战,在整个作战行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虽然其数量只占美国空军参战战斗机总数的5%,出动架次也只占了美国空军所有飞机的2%,却成功击毁了40%的预定目标,自身无一损失,这种强大的攻击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是所有非隐身攻击机不具备的。

美军F117机群

当然,F-117A受到隐身技术发展等原因的限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不具备对空作战能力,机动性差,维护复杂等),因而美国在海湾战争后就开始了新一代JSF隐身攻击机的研制(即今天的F-35,F-117A在2008年匆匆退役),美国也在这个领域远远走在了世界各国前面。

也正是受到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当时中、俄、法、英等世界各航空大国也加入了隐身战斗机的研制行列,但最终只有中、俄进入了隐身战斗机俱乐部。

歼20使我国进入隐身俱乐部

而西飞计划在歼轰7A基础上发展“隐身飞豹”,这是西飞自己提出的一种隐身机方案,并没有得到军方(无论空军还是海军)的认可和支持,完全是企业为了自身未来发展而主导的一个型号。

从这一点上看,“隐身飞豹”的不确定性甚至比当年的歼轰7A还要大。“隐身飞豹”的设计理念并不是将歼轰7A全面推倒重来的全新设计,其总体上还要保留歼轰7A至少60%的系统和设备,总体气动布局也只是从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方面考虑,采取了局部隐身设计。

隐身飞豹(感谢原作者)

从西飞披露出来的一些早期气动验证和风洞试验模型看,“隐身飞豹”的前机身进行了较大改进,采用了菱形机头和类似F-22的加莱特进气道,机翼在歼轰7A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取消了翼前挂架和前缘锯齿,改成了中等后掠角带前缘机动襟翼的全新机翼,单垂尾改成了控制能力更强的外倾双垂尾,这些都有助于隐身能力的提升。

当然,“隐身飞豹”也在机腹设置了弹舱,可以携带尺寸相对较大的对地攻击弹药(从模型上看,弹舱尺寸比歼20还要大一些),而机翼下也设有4个重型挂点,用于挂载弹舱挂载不了的尺寸更大的对地/海导弹武器(如“鹰击”12空舰导弹)。因此,就隐身能力来说,“隐身飞豹”的设计并不彻底,相对于当时美国正在研制的F-35差距极大。

飞豹与隐身飞豹(感谢图片作者)

同时,“隐身飞豹”的动力装置仍然是涡扇9发动机,这就意味着其飞行性能和机动性不会比歼轰7A更好。另外,考虑到隐身机在机体结构强度方面要求更高,因而“隐身飞豹”即使应用了一定的复合或钛合金材料,其结构重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不会比目前的歼轰7A小,其飞行性能和机动性甚至会进一步降低。

歼轰7A机群

此时,中国空军从战略思想和作战需求两方面的重新定位和考虑,已经比较排斥用途单一的战机,在歼轰7A已经批量进入空军服役的情况下,是否需要再装备一种“隐身飞豹”这样的专用攻击平台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毕竟,像“隐身飞豹”这样具有一定隐身攻击能力但机动性并不好的平台,在未来作战环境中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有足够的战场生存力都很难确定。

歼16机群

从整体上看,“隐身飞豹”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隐身战斗机的研制理念,歼16这种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已经开始研制,除了不具备隐身能力外,其性能较之“隐身飞豹”具有全面优势。而在成本方面,由于对隐身和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隐身飞豹”相对于歼轰7A的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

歼16战斗机

所以,无论是对空军还是对海军航空兵来说,“隐身飞豹”都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进行了一些前期研制工作后,2005年左右就停止发展了,隐身战机却被一种四代机逼下马,“隐身飞豹”也堪称中国最悲催的隐身战机了,不过另一个角度来说,何尝不是因为中国科技的进步,而海空军有了更好的选择,这也是中国整个空中作战力量以及中国航空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