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期刊社集約化管理的15本刊物。沈湫莎攝

短短14年,期刊數量從6種發展到15種,其中英文期刊7種——放眼全國,上海大學已擁有高校規模最大的集約化管理期刊羣。這所211大學的期刊社彷彿有一種魔力,進入到“上大期刊羣”的刊物,影響力都會拉出一條向上的曲線:要麼穩步爬坡,要麼一鳴驚人。數據顯示,上海大學期刊社進入國際三大檢索系統的刊物數量“領跑”上海高校,4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兩種進入影響因子最高的Q1區。

不少單位來“取經”,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坦言,集羣化發展和集約化管理,是全球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主要模式,在這方面,上大起步較早,體悟頗深。經過14年探索,上大期刊社已成爲國內期刊界公認的一個樣本。

瞄準新興領域“拆轉騰挪”,“掉隊”期刊僅用數年重回巔峯

2006年,秦鈉接手上大期刊工作時,社裏有6種期刊,其中3種爲綜合性學報。國際上大名鼎鼎的《自然》《科學》就是綜合性期刊,它們處於學術期刊金字塔頂端,需要各領域最優秀的科學家源源不斷供稿,若非如此,綜合性刊物的發展之路只會越走越窄。事實也證明如此:沒多久,作爲三本綜合性期刊之一的《上海大學學報(英文版)》,就掉出了EI(工程索引)數據庫,約稿也越來越難。

《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學報》

此時,上大期刊社的其它刊物生存處境也不樂觀。與其在同質化競爭中掉隊,不如瞄準新興領域辦出自己的特色,他們着手對期刊進行大刀闊斧的整合:將社科類應用型期刊《社會》轉型爲專業型學術期刊;將《上海大學學報(英文版)》轉型爲《先進製造進展》;將應用指導類期刊《祕書》雜誌轉型爲學術期刊;將中文版《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學報》轉成英文版。

看似簡單的“拆”與“轉”,結果卻令人又驚又喜。僅用四年,《先進製造進展》就收到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去年距離進入Q2區只有一步之遙,而其他三種期刊也分別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美國EBSCO數據庫和《美國數學評論》收錄。

《先進製造進展》

在秦鈉看來,新興學科、學術前沿是中國期刊崛起的機遇,因爲新興學科的研究者缺乏有針對性的發表平臺,當出現這樣的渠道時,就能迅速聚集一批優秀作者,期刊影響力也將由此快速提升。

通過單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辦刊等形式,上大期刊社打造出一本刊物應對一兩個優質學科的“期刊羣”,期間他們還針對學科空白孵出三隻“雛鳥”。秦鈉說:“創立新刊要麼不創,要創就要具備唯一性,這也是新銳期刊的生命力所在。”

全球網羅優質稿源,“學術大牛”帶頭投稿提升期刊影響力

如果說影響因子只是衡量期刊質量的標準之一,那麼科學家的口碑對於期刊發展來說更爲重要,一位優秀主編的學識和視野,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一本刊物的地位。

因此,在爲每一本刊物物色“掌門人”時,上大都由學校期刊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精挑細選,層層把關。迄今爲止,上大“期刊羣”已經邀請到國內外12位院士級專家擔任主編。“大家”給期刊帶來的不僅是他們的專業知識,還有朋友圈。

在《上海大學學報(英文版)》從綜合刊轉型爲專業刊《先進製造進展》的關鍵時刻,由曾任上大校長的羅宏傑教授出任刊物主編,在羅宏傑和學科帶頭人翟啓傑教授的牽線搭橋下,徐匡迪、賙濟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欣然出任這本新創刊物的名譽主編,徐匡迪還親自爲刊物定名並寫下發刊詞,《先進製造進展》由此名聲大噪。而《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學報(英文版)》則聘請到了美國布朗大學教授舒其望擔任主編。

一本學術期刊好不好,關鍵在稿源,就是看有沒有一流的科學家願意持續投稿。爲提升刊物影響力,上大期刊社的“學術大牛”主編們紛紛帶頭投稿。本可以投給影響因子更高的國外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就多次將自己的論文“首發地”選在由他主編的《中國運籌學會會刊》上。

《應用數學與力學》

2018年創辦的新刊《電化學能源評論》,主編張久俊院士、孫學良院士邀請到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威廷漢撰寫創刊詞。今年,威廷漢又給刊物撰寫了前沿研究重磅綜述。就在不久前,《電化學能源評論》被正式收錄進SCIE(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影響因子數據庫。

“借船”與“造船”並重,抓住數字化時代“彎道超車”機遇

與國際知名出版商合作“借船出海”,是中國期刊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方式。2013年,《先進製造進展》面向全球招聘主編,其合作伙伴、國際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推薦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倪亦靖。此後每年,他都要來上海開一次編委會,總結這一年的辦刊經驗,落實明年的稿源和選題。他還會邀請其他國家的編委一起來給上大的師生做學術報告,極大提高了上海先進製造學科的競爭力。

“期刊發展既要‘借船出海’,又要提升本土‘造船’能力。”這是秦納一貫堅持的原則。在長期辦刊過程中,他們堅持爲中文期刊做英文長摘要,爲英文期刊做中文長摘要,同步進行推送。正是這一基於本土化理念的細節創新,讓上大期刊社的一本中文期刊《社會》被《美國社會學評論》數據庫收錄。

事實上,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出版社,都面臨着互聯網衝擊,抓住時代機遇或許也是中國期刊“彎道超車”的機會。2013年,上大期刊社啓動“優先出版”計劃,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所謂“優先出版”,就是將旗下所有編輯完成但還沒有到出版日期的學術刊物,先在網刊上推出全文。“我們做了調查,優先出版之後,紙質版的發行量最多下降百分之十,但換來的是更及時的傳播和更高的引用率,還是值得的,這也是學術期刊未來發展的趨勢。”秦鈉說。

集約化智能管理平臺、融合出版實驗室、刊上AR……迄今爲止,上大期刊社組建了從源頭策劃組稿、編輯加工、印刷裝幀、數字化上線、多媒體傳播、跟蹤質量爲一體的線上線下可控的質量保障體系。未來,他們還將推進更多集約化刊羣,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提升中國期刊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作者:沈湫莎

圖片:除註明外均爲上大期刊社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