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自1974年3月被发现,同年7月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46年,但围绕在兵马俑身上的谜团却随着发掘的推进而越来越多。

如兵马俑最初出土时,佣身附着颜色,经检测,红色来自朱砂,黑色为炭黑,白色为磷灰石,但紫色的出现却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类人工合成了硅酸铜钡,在对兵马俑紫色颜料进行反向分子式研究时,才惊奇地发现兵马俑身上的紫色成分居然就是硅酸铜钡,世界称之为“中国紫”。2200多年前的秦朝,究竟怎么怎么做到的,至今是个谜。

当然,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青铜剑的出土。

考古专家在清理兵马俑一号坑11号过洞时,发现了一把被倒塌的陶俑压在身下的青铜剑,剑身已经弯曲成45度,但当考古队把重达150公斤的兵马俑挪开后,青铜剑奇迹般地恢复平直了。

经激光显微和化学分析检验,青铜剑的成分为铜、锡、铅以及微量合金元素,这种合金的硬度为HRC22至24度,配比十分科学。在去除土锈后,青铜剑锋锐如新,可一剑刺穿12层报纸。

秦朝铸造的剑,在历经2200多年后的弯折后能恢复平直,这本身已是奇迹,而出土时居然没有铜锈,依然锋利无比,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开始对青铜剑进行了二次成分测试,发现青铜剑之所以历经千年而没有出现锈蚀,是因为其表面存在一层10微米的铬盐氧化物,这一发现立刻引发了世界科学界关注。

众所周知,铬矿是1797年才被法国化学家沃克兰发现的,到1937年时人类才知道通过电镀的方式将铬镀在钢铁上可以防锈,美国还为此申请了专利。此外,铬的熔点高达1970摄氏度,而炭火的温度也只不过只有800度。但兵马俑青铜剑上的镀铬却真实地摆在那里,对美国的专利技术构成了挑战。

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全世界的争议。西方科学家认为2200多年前的秦朝不可能具备此项黑科技。剑桥大学考古学家马科斯·马汀·托雷斯试图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漆器和土壤铬金属痕迹的分析来证实,青铜金属表面的铬源自漆料中的铬污染,换言之,青铜剑上的铬只是巧合,而非人工有意为之。

然而,西方的质疑恐怕站不住脚。

在陪葬秦始皇的二号青铜马车上,同样发现了厚度为10到15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全车采用铜液一体浇灌成型技术,棚顶最厚处也仅为4毫米,这种技术放在今天也十分先进。

此外,在青铜马装饰物中还发现了金银合成体,为了让熔点不同的金银能够结合,秦朝工匠用头发丝细的金属将金和银结合部缝合,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知道这一缝合金属究竟是什么成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2200多年前的秦朝在铸造工艺上十分发达,掌握镀铬技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国的台湾媒体在报道兵马俑青铜剑镀铬时,坚信秦朝的确掌握了包括镀铬技术在内的众多黑科技技术,特别是青铜剑的记忆合金技术,确保了青铜剑在弯折2000多年依然能够恢复如初,这一发现至今无解。

网友对此也是观点各异,针锋相对,一方认为:正如史书对兵马俑并无任何记载,但它的横空出世却惊艳了世界一样,秦朝拥有着领先世界2000多年的技术并没有什么奇怪。而另一方则认为:就是有人把巧合吹成技术,时间久了地下总会有奇迹。

那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黑科技真伪之争究竟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6-12岁正是拓展孩子思维、兴趣和眼界的黄金年龄,在文章最后我推荐一本专门给孩子看的科普漫画读物《世界文化遗产探险漫画》,本书通过妙趣横生的漫画形式让小朋友们轻松吸收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华,培养他们尊重多元文化的的眼光和胸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