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那麼諸葛亮是因爲什麼病,天命之年去世的呢?。對於他的病死有很多種傳說,其中之一,就是魏國主將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喜歡兵書戰策,用毒藥把這些書籍浸泡後,再曬乾,當諸葛亮俘獲了這些書籍後,每天晚上閱讀,用唾液去翻書頁,慢慢中毒致死。其實這是道聽途說,現實中憑諸葛亮的聰明智慧,不可能成爲現實。

那麼,諸葛亮真實的死因是得了胃癌。

諸葛亮病死的真正原因是胃癌

從建興十二年春天起,諸葛亮的健康情形就出現了顯著變化。前幾年,從他治理國家旺盛的精力和連續有子女出生的情況看來,他的健康情況應該是不會太差的。

而在諸葛亮病逝前這兩年,沒有戰爭,諸葛亮應該也不至於太緊張和焦慮。但是當諸葛亮以葛巾羽扇出現在前線的時候,他的健康情況,卻明顯惡化了。

原因是一慣作風穩健、不急不躁的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在五丈原魏軍堅守不出,他再也無法忍耐下去,於是,出此下策,送給司馬懿巾幗服飾以示譏諷,逼他出戰。從這件事上明顯看出諸葛亮的確是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心態失衡、缺乏審慎的做法。

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早已窺視出諸葛亮的心態,坦然一笑。抓獲蜀軍以一個俘虜打探諸葛亮平日的行動和飲食習慣。當得知諸葛亮事無鉅細,連懲罰士兵的微小事都要管的時候,他得知後預判諸葛亮的健康一定會出問題,生命不久矣,不久將會退兵的判斷。

那麼,從諸葛亮的病勢來看,他長期在軍中謀劃,管理國家各項事務,確實操心費力,考慮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在曹魏戰爭中,始終處於膠着狀態,難免讓諸葛亮總在焦慮的思索之中,從他經常憂心忡忡而咯血、食量減少,但卻無咳嗽的記載看,毛病應該出在胃部。

諸葛亮身材高大雄偉,個性審慎冷靜,他一向非常注重養生之道,即使胃有毛病也不至於如此快速惡化纔是,因此,判斷諸葛亮可能是患上了胃癌。

這年的七月初,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後主劉禪,表示自己健康情況不佳,希望劉禪多留心國事,心裏要有所準備。顯然諸葛亮已判斷出自己病情十分嚴重,有生命之慮了。

諸葛亮才華橫溢,精通數術、醫學,頗具科學的頭腦,對生理學也有相當的研究,他平時一向健康情況良好,如果是一般的胃病,應不至於讓他如此擔心,而健康也不至於這樣急速惡化。

蜀國不乏良醫,但顯然這些軍醫們,對諸葛亮的病情是完全束手無策的。

八月初,諸葛亮又寫了一封密函,呈奏後主劉禪表示:“臣若有不幸,後事可交付給蔣琬。”

從這點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表示絕望了。他表示,蔣琬有能力繼續他的安定蜀漢大計,光復漢室的工作,並希望劉禪早作安排,以免臨時造成政治混亂。

劉禪接到這封密函,自然是嚇壞了。他立刻派尚書僕射李福,快馬加鞭、披星戴月趕赴五丈原前線來探尋諸葛亮的病況。

而這時的諸葛亮已經躺在牀上完全不能起來了。他在病榻上和李福密商良久,向李福交代:“”自己受先帝劉備託付,眼見北伐大業未成,卻因天命不得不離去,希望朝中大臣仍一本初衷,盡心輔助王室,繼續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業。並且要求李福轉告後主,他去世以後,不必遷葬成都,直接安葬在前線的定軍山即可,以象徵自己馬革裹屍、戰死疆場的志向。”

李福一一記下了諸葛亮的遺言後,便又迅速地趕回成都覆命去了。

接着諸葛亮躺在病牀上召開軍中緊急高級會議。參加者有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沒有其他的軍團將領參與。顯然諸葛亮是不願意讓別人得到消息,使他經營數載在五丈原的蜀漢大軍,知道自己生命垂危。

從日後楊儀、費禕、姜維等的行動來看,這次會議商討的應屬退軍事宜。

幾天後,李福再度匆匆趕來,他進入諸葛亮本營時,見到諸葛亮已經昏迷不醒,不禁放聲大哭起來,表示:“自己來遲了一步,是我誤了國家的大事!”

但奇蹟瞬間發生了,或許彌留中的諸葛亮聽到了李福的哭聲,迴光返照地清醒過來。他看到李福,便表示:“我知道你要問的事情,可以立刻承續我工作的人是蔣琬。”

李福:“蔣碗百年之後,又有誰承續呢?”

諸葛亮:“費禕可以。”

李福:“費禕以後呢?”

諸葛亮默聲不答,衆人急視之,他已氣絕了。

建興十二年八月底,蜀漢一代俊傑-----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前線的軍營中,享年54歲。

從他出隆中茅廬以來,已歷經了27年的歲月,就任職蜀漢丞相之職位以來,也長達14年之久。

據東晉人孫盛的《晉陽秋》記載:“傳說諸葛亮在去世的當天,在北方芒角的位置,有一顆巨大的赤色星,由東北向西南方向閃逝而過………。”

諸葛亮的突然病逝,大詩人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說得再準確不過。

想起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探尋爭取天下的大計時,諸葛亮感激劉備知遇之恩,從此他勤勤懇懇努力工作,連續效忠劉備父子兩代,盡職盡責,恪盡職守。雖然諸葛亮聲討曹魏,光復漢室的宏偉大業尚未完成,但他以非凡的膽識和雄心壯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後世的人們無不感傷落淚!

諸葛亮在治國安邦中極度操勞是他患病的因素之一

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人物之一的諸葛亮,他的完美性格註定使他對任何事都要求盡善盡美。

他一生兢兢業業,謙虛、謹慎、認真恪盡職守,從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開始,他一生的思路始終是按照這樣一條軌跡行進的。或許諸葛亮未完成他的統一大業,也可能談不上雄才大略。但事實上諸葛亮的治國管理絕對可以稱爲是一流的,從他對自身率先垂範、嚴格要求自己,敢於擔當和精於管理這些方面看,的確是無懈可擊的。

諸葛亮的勤奮和智慧,千百年來成爲老百姓心中最受尊敬和懷念的人物。諸葛亮一生清正廉潔,清心寡慾,以身作則。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執政後以一己之力。力求改變東漢時期官員貪圖享樂,浮華淫逸的官場風氣。

他生活十分簡樸,並常以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孫叔敖自比,從他在北伐前給劉禪的奏書中,公佈自己的財產的情節,便可看出,諸葛亮這一代權臣名相是如何的清正廉潔、刻苦自持,以端正社會的風氣的。

諸葛亮學識廣博,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強調治學要博取衆家之長。他對自己的子女也要求非常嚴格。

諸葛亮,在長期治學和修心中有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無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強調,修心在於寡慾,多學才能成才,有利有遠大志向,不斷要求自己,治學和修行才能真正的成功。這也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的基本精神。

諸葛亮自從隆中出山以來,按照三分鼎立的大規劃,他一步一步去實施,使四處流浪沒有安身之地的劉備有了立足之地,這不得不說都取決於諸葛亮的功勞。

但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費盡心機,但接下來卻是“失荊州、敗街亭、白帝託孤、南中叛變”。一個接着一個的連續打擊和挫折,使滿身疲憊的諸葛亮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特別是劉禪繼位後,有劉備的託孤之命,諸葛亮肩上的壓力和擔子很重,困難也最多。這樣長期在壓力下的諸葛亮,由於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很少,再加上飲食沒有規律,他的胃病越來越嚴重。

長期的嘔心瀝血,勞累過度是諸葛亮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爲了克服所有的困難,抓住發展的歷史機遇。諸葛亮日夜思索,兢兢業業地工作着。他不但承擔了全國軍政大計的決策和各項工作的設計推動,並且還親自去監督興修水利、橋樑、道路、驛舍等工程。還要組織發展養蠶、織棉、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的事業。

諸葛亮還親自規劃設計各種農作工具和連弩作戰武器,他的每一件工作都是開創性的,從來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循,也不可能把這些工作交代給別人去幹,所以必須要自己去摸索,他大事小情齊頭並進一起抓。

“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丞相主簿楊顒,擔心他的健康,曾勸他不要太辛苦,並以丙吉、陳平的故事,強調丞相只要負責決策便可以了。

諸葛亮不是不清楚這些層道理,但問題是蜀國一切未步入正軌道,諸葛亮其實是非常注重人才培養的,他手下很多大將都是他精心挑選的,他也想讓這些人分擔一些主要工作,但常常安排去工作的人做的事往往不理想。因此,他脫不手,不得不自己決策,而且還要徹底監督執行。何況不自己親自參與,決策可能會閉門造車,所以只好辛苦地翻閱所有的資料,以求確實地貫徹目標的全面實施。

可能有人認爲諸葛亮自己監督小事,會影響大事的決策。但諸葛亮絕不是個目光短淺、輕重緩急不分、無事忙碌的人。他的目光遠大,所以做事才認真而有條理,辦事效率極高。

諸葛亮的性格本身就是盡善盡美類型的。他是個工作狂,一件事完成之後,立刻又忙着做下一件事。要治國、要治軍、要治學、要修心、要發明、還要寫作。一天48小時也不夠用。

他早已看出對生命的無奈。諸葛亮是個樂觀主義者,他把生死看得很淡,深知實現自己的理想,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但他不是個悲觀主義者,他將人生的宿命論變成積極去工作的動力。

諸葛亮的人生目標是能做多少工作算多少,盡力總會有成果的。這或許就是諸葛亮自身擁有較高的素養和胸懷大志的真實內涵。

諸葛亮對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經過冷靜、透徹地分析瞭解,所以他與宗教信仰建立起來的人生哲學和神佛一樣,以無盡的關心,來面對這個現實的無奈。

諸葛亮認爲人間本身就是充滿荒謬的人世,每個人想得到很多財富,最終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一切都是虛空。他不祈求任何的代價,努力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也正應驗了地藏王菩薩說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佛學普度衆生的最高思想境界。

雖然我們無法從諸葛亮一生留下來的作品及他的行爲中看出他有什麼宗教信仰,但他以自己獨到思想和兵法學中的理性思辨,以最冷靜的態度,最溫暖的心情,來面對有限的生命及無限工作中的挑戰。諸葛亮的一生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實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