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讓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的名字,刻在了逆臣的恥辱柱上,成了遺臭萬年的歷史罪人。而在同一時期,還有幾個名人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成爲了忠臣良將的傑出代表,永載史冊,名垂青史。

唐中名臣張巡,就是這一時期飽受爭議的一位忠良代表。

張巡,籍貫有待商榷,一說河南,一說山西,迄今尚無定論。公元708年,張巡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自幼思維敏捷、博覽羣書,對軍事兵法極爲偏愛,少年時胸懷齊家報國之志,專好結交脾性相投、胸懷遠大之人,對庸碌無能之輩充滿了鄙夷和蔑視。

公元741年,張巡考中了進士,後被外放至河北清河縣任縣令。他在職期間勤政愛民、執法嚴明、治績突出,後被調回長安任職。

當時,楊國忠在朝廷上操弄權柄,張巡不願與禍國庸臣爲伍,請調至河南真源縣任縣令。張巡到任後政望如初,在很短時間內就恢復了各項秩序,在當地擁有極高的聲譽。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數月後攻陷了洛陽,並建立了“大燕”政權。多地太守、縣令及唐軍將領,爲了報性命求富貴,紛紛向燕軍投降。

張巡於此時棄文從武,在地方上自發組建武裝抗擊燕軍,成了征剿叛軍的一把利劍。

在公元756至757的兩年時間裏,張巡率軍先後轉戰於雍丘、寧陵、睢陽等地,多次以少勝多擊敗了燕軍,取得非常突出的戰績,在各路平叛大軍與反叛大軍中,都享有很高的威名。

其中,公元757年,張巡發起的“睢陽保衛戰”最爲知名。

安慶緒夥同心腹誅殺安祿山後,成了大燕政權的第二任皇帝。不久後,他派遣原部將尹子琦爲主帥,統領各地的十八萬燕軍圍攻睢陽。此時在睢陽駐守的張巡,收攏城中的所有兵馬不過三千多人,加上動員而得的青壯年壯丁,總人數也不過八千多人。

在雙方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張巡沒有絲毫的畏懼。他充分發揮了軍事上的才略,率領城中守軍與叛軍對抗。

在雙方對峙的數月期間,發生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

睢陽城中防禦器械不足,張巡爲了獲得更多的箭矢,他名人做了幾千個稻草人,趁着夜間掉在城牆的半當,給燕軍造成了一種守軍出城偷襲的假象。燕軍白天攻城時,已經領教了城中守軍的厲害,夜間更是不敢擅自進攻,只得不停的在安全距離射箭。

張巡用這樣的方式,從燕軍手中得到了數十萬支箭矢,而這些也都成了消滅燕軍的利器。

不過,在戰事進行到後半程的時候,睢陽出現了一個極大的危機。城外援軍不見任何蹤跡,城內守軍面臨着最爲嚴重的缺糧問題,馬匹、牲畜、樹皮等能喫的東西已經全部被一掃而空,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張巡竟然動起了人的主意。

張巡首先殺了自己的愛妾,將其烹熟後用來犒賞作戰有功的將士。主帥的家人喫完後,開始喫向了戰俘及城中的百姓。城破之後,張巡等人拒不投降,慷慨赴死。燕軍在城中經過一番搜尋,除了皚皚白骨,大活人只找到了四百多人。

睢陽保衛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對叛軍造成了重創,爲各路平叛大軍爭取到了有利時機,保住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爲了盡忠職守,爲了保住大唐的半壁江山,張巡率部堅守孤城10個多月,面對超過己方25倍的敵軍毫無畏懼,以8000的兵力,對抗18萬叛軍,歷經大小陣仗400餘次,竟然還創造了殲敵12萬的總戰績,保住了大唐的東南半壁。如此壯舉,堪當蓋世之英雄。

然而,爲了抵禦叛軍,城中糧盡之後,他又命所部將士以人爲食,從身邊愛妾喫到無辜百姓。城中原有4萬口百姓,城破受戮之時,能喘氣的活人僅剩下400人。如此殘忍程度,又與惡魔無異。

在史官的筆下,張巡是功大於過的忠良英雄楷模;而在後世的諸多評價中,他又是愚忠朝廷的惡魔。

張巡之舉,究竟是英雄還是惡魔呢?

參考書籍:《新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