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文壇上的才女輩出,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被評爲四大才女。

而同時期還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被人們稱之爲“先生”,她就是楊絳,從這個稱呼就可以看出楊絳令多少人佩服。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名人,但終究都脫不了文人相輕的秉性。張愛玲比較欣賞楊絳的才氣,但楊絳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卻讓很多人沒想到。

曾經楊絳先生在給出版社老友鍾叔河寫的信中這樣說:

“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同學都看不起她。”

楊絳先生身出名門,原生家庭幸福,從小備受寵愛,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最好的年華遇到最合適的人,共同走進婚姻後一生感情順遂。

事業上她散發的光芒雖然不如張愛玲耀眼,但是卻有自己獨特的平淡且堅韌的風格。

相較於她,張愛玲雖然也出身於顯赫世家,可是她10歲時父母離異,而繼母又與她不合,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爲了急於逃脫出原生家庭,張愛玲賺錢的慾望比較強烈,也因此蜚聲文壇。然而她的感情卻一直不順,所遇胡蘭成風流薄倖,雖許下承諾,但終究各奔西東。

張愛玲一生流離顛沛,受家庭及愛情的影響,她筆下的文字充滿自己獨特的個性,帶着蒼涼的味道,而這種風格恰恰是楊絳所看不上的。

楊絳評價張愛玲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楊絳認爲捧張愛玲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心目中的她一樣美了。

姑且不說別的,以貌取人並不是很好的行爲,即便是楊絳先生,這也並不是可取的。更何況,楊絳本人並未與張愛玲有過交集。看上去頗有一種女人看女人的小情緒。

這也難免,畢竟在楊絳先生最落魄的時候,恰恰是張愛玲最風光的時候,楊絳去搶限價大米,張愛玲卻可以拿着不菲的稿費買最喜歡的華服。

拋開文學上的成就不說,單只是張愛玲和胡蘭成的事,楊絳自然就是看不上的。因爲胡蘭成所做的事,大概她把張愛玲也歸爲和胡蘭成一類的人。

而世人也知道,張愛玲是個至純至愛的女子,她可以爲愛一個人卑微到塵埃裏,也可以決絕地斬斷情絲,從此蕭郎是路人。

這對於愛情一生順暢的楊絳來說,作爲人生的贏家,她肯定是無法和張愛玲共通的。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楊絳喜不喜歡張愛玲,但並不妨礙她們成爲後世所喜歡的女子。

喜歡張愛玲的人,爲她的文字所折服;喜歡楊絳的人,更喜歡她處世的恬淡與安然,喜歡她的文字中流露出來的樸實無華。

其實把她們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件很殘忍的事情。

楊絳先生無法理解張愛玲的世界,她所擁有的一切,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婚姻的幸福,恰恰都是張愛玲嚮往的,可是越急於得到,越容易抓不住。

張愛玲在最困苦的時候,母親拿走了她的800元獎學金,而這些是她準備好的學費和生活費,卻被母親一夜之間輸個精光。

在最渴望愛的日子裏,沒有人爲張愛玲做任何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並且還要被親人剝奪自己的勞動果實。

楊絳受父母的影響,性格平淡,始終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她篤定能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張愛玲卻急於抓住一根可以救命的稻草,沒想到終是失落。

她們人生的不同,註定了筆下文字的不同風格,也註定了她們人生觀的迥異。

當然不能以對錯來評判誰,只能說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

張愛玲父母離異,17歲時遭父禁錮,人生遍體鱗傷,內心千瘡百孔,所以極渴望被人憐愛。可是越想被愛,就越容易給渣男可乘之機。

楊絳的大半生都沉浸在家庭對她的影響中,這種影響讓她變得思想非常的正直,嫁於錢鍾書後又是“最賢的妻”,習慣於天日光明,自然無法理解張愛玲暗室裏的掙扎。

楊絳不懂得張愛玲是很正常的事,因爲不懂得,也就不會對她慈悲。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人往往都是很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待別人的,有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我們平時評價別人的時候,也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因爲處境不同,很難會產生同理心。

楊絳先生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只能說明拋開身上的光環,先生和我們其實也一樣,都是女人。

如果你看過了楊絳的一生,你就不會責怪她批評張愛玲,如果你看過了張愛玲的一生,你就會明白她所受過的苦,她有太多不得已的苦衷。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