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推恩令根本不適合在明朝推行。

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所載,所謂“推恩令”:“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可知“推恩令”的大致內容就是將原本諸侯國中只有諸侯王的嫡長子一人能繼承諸侯國的土地,變成只要是諸侯王的兒子,他就能從諸侯王的手中分得一塊土地,然後自建侯國。

也就是說西漢所推行的“推恩令”,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藉着分割諸侯國的疆土,來達到削弱諸侯王實力的目的,即用“以地侯之”的方法來讓諸侯王“不削而稍弱矣”。

而我們要知道,明朝的藩王是沒有屬於自己的疆土的。當初朱元璋在建立明代藩封制度時,雖賦予藩王提兵專制的重權,讓他們替中央朝廷來抵禦外族的侵略和反擊,從而護佑明朝江山社稷的安穩,但朱元璋也深知,讓藩王在邊疆手握重兵,如果再讓他們有自己的疆土,有自己的子民,有自己的徵稅權,這恐怕會對中央政府造成極大的威脅。

因此,朱元璋定下祖制,明朝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即藩王不會有自己的封地,也不參與地方的治理,也沒有徵稅權,只享有朝廷發放的俸祿。

如此,試問一個沒有封地的藩王,朱允炆拿什麼去實行“推恩令”?難道先給他們土地,然後再去實行這個?這不是瞎鬧嗎。同時朱允炆要削藩,只是想削藩王的兵權,藩王所享受的其餘權力,如俸祿、對王府署官的自治權等權力,他並不會去剝奪。而如果只是想削藩王的統兵權的話,“推恩令”就更是沒有推行的可能性,要知道藩王所領的兵,歸根結底還是朝廷的兵,將朝廷的兵分來分去,這置朝廷威嚴於何地呢?

所以,西漢的“推恩令”在明朝根本就沒有可以推行的土壤。

當然,在朱允炆主政時期,的確有大臣向他提過要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來進行削藩。高巍曾向朱允炆上書:“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其意就是不要效仿晁錯的強行削藩,而因效仿主父偃的懷柔削藩,即因在不引起國家內亂,又不引起藩王大規模反抗的情況下,來行削藩之事。

可以說,高巍的這種削藩思想無疑是正確的,畢竟以當時的環境,如果明廷採用懷柔的方式去剝奪藩王手中的兵權的話,以朝廷絕對的實力,在性命無憂的情況下,那些藩王,即使是朱棣,也多半是不會造反的,而是會乖乖交出手中的兵權的。

與此同時,在高巍提出要用懷柔的方法去削藩時,戶部右侍郎卓敬還額外補充道“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即對新藩王進行“異地分封”,原來在北方的藩王,其子嗣在繼承藩王爵位時,就要被封在南方;原來在南方的藩王,其子嗣在繼承藩王爵位時,就要被封在北方。

顯然卓敬的這個意見,他的目的就是爲了瓦解藩王對於地方的干擾與控制,從而讓朝廷可以更加容易地對藩王進行控制。試想,一個藩王如果世代都待在一個地方,以藩王的身份,地方上在日積月累下,它肯定會被藩王所控,因此朝廷要想對付藩王,肯定就會遇到百般阻擾,肯定是難上加難。因此,如果是讓藩王只能在一個地方待上一代的話,那他肯定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控制住這個地方的。也就是如此,如果讓這種情況維持下去,藩王必定不會再有機會去威脅中央政府的。

同時,卓敬還建議朱允炆“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卓敬清晰地認識到這次削藩最大的變故在燕王朱棣這邊,只要朱棣被控制,削藩必定成功。因此,他勸說朱允炆,如果真要削藩,那就先對朱棣下手,先把他遷到南昌,這樣即使他會反,朝廷也好控制。

由此,如果當時朱允炆真的遵循高巍和卓敬所提出“懷柔削藩”、“異地分封”的計策,朱允炆的削藩必定是可以成功的。

只是可惜,朱允炆最終沒能聽得進去他們二人的削藩之策,他最終採用的還是以武力來進行削藩,而且他採用的武力削藩還是最爲下策的黃子澄所提出的“先弱後強”,即“先幹掉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動燕王”,而不是齊泰所提出的“先強後弱”,即“先幹掉燕王,再幹掉其他弱小的藩王”。

如此,朱允炆的武力削藩不但失去了先機,而且這般對藩王下死手的做法,最終也逼得朱棣只得造反,而其餘有權力的藩王,雖不敢明着反對朱允炆,但因朱允炆如此這般絕情的削藩,他們也不支持朱允炆,只是作壁上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