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满足

“男子满60周岁,女子满50周岁,参加工作时间满10年”(或是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

这个条件的就可以申请退休。退休后,人们不用再工作,就可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可以说,现如今的退休制度已经是很完善了,

它不限身份,不限性别

,只要满足年龄、工作时间的要求,任何人就都可以申请退休。

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也有类似于现在的退休制度,

那就是形成于汉朝的致仕制度

(不过需注意古代的“致仕”与现代的退休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致仕”只适用于官员,平民百姓是不适用的,

简而意赅的说古代只有官员才有退休的资格,其余工商农等行业的平民百姓都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

“致仕”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春秋公羊传》载:“退而致仕”,东汉经学家何休在这里注解到

“致仕,还禄于君”

,可见,致仕的最初意思就是将权力交还于君主的意思。而与此同时,同样在先秦时期,先秦就有官员在70后致仕的规矩,《礼记.曲礼上》载:

“大夫七十而致仕”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此注解到

“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就是大臣将权力交还君主,然后告老还乡。

至于先秦时期为何要将退休年龄定在70岁,《白虎通德论.致仕》解释道:

“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嫌者”,

就是古人认为人到了70岁,听力、视力都会快速衰退,腿脚也会越来越不灵活,此时他已经很难去处理君主交代的朝政大事,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告老还乡的最佳时机。

当然先秦时期也不是一定要在70岁后才能致仕,如果官员生有疾病,然后符合以下的规定就可以不用管年龄的问题,哪怕是40岁都可以致仕。《礼记.丧服大纪》载: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就是大夫生病可以回家静养,休息时间以三个月为限,三个月没有好就可以提出致仕,而士生病,休息时间以一个月为限,一个月没好就可提出致仕。

不过先秦时期在官员的“致仕”上并没有强制规定,虽说是建议官员在“七十而致仕”,

但这只是建议,并不说他一定要在70岁退休

,生病也一样,即使大付三个月没好,他不提出致仕也没关系,总之就是他要致仕可以,不致仕可以,不强制。同时因先秦时期卿大夫们的官职都是世袭的,所以即使是《礼记.王制》中有明确的

“七十曰老,而传”

的规定,即到70岁就可以把位置传给子孙,但是也很少会有人去遵循这一规定,正如《魏书.游明根传》中所说

“夫七十致仕,典礼所称;位隆固辞,贤者达节”,

到了七十岁而主动致仕的,那都是贤者的作为,一般情况下大多都是老死于任上,谁也不会主动去提出致仕,去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

当然在先秦期间,君主给予主动致仕的官员的待遇是非常高的,《礼记.王制》载: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先秦时期“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他们在致仕后会得到国家的供养,及君主非常高的礼遇。

到了汉时,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此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再加上“世卿世禄制”这一世袭官职制度的废除,官职不再是世袭,而是依靠“察举制”等选官制度来从地方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为官。如此,汉朝皇帝为了能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入朝为官,替大汉效力,从而来确保汉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能够高速且稳定的运行着,

汉朝皇帝开始鼓励老臣致仕(记住是鼓励,而非强制性的,仅从礼法上去让老臣自觉致仕,而不是从律法上去强制老臣致仕)。为此,为了让老臣们可以自觉的致仕,汉朝在对致仕官员的年龄、身体条件,及致仕后的待遇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

官员致仕的条件

汉朝对于官员致仕的年龄同先秦一样,那就是70岁,正所谓

“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汉朝的官员在70岁时就可以向皇帝申请致仕,皇帝批准后就可告老还乡。当然,因汉朝对于致仕并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对于致仕与否一切都得靠官员的自觉,遇到脸皮厚,又贪恋权位的官员,他可能到老死都不会提出致仕。不过有时候在汉朝会出现几起官员要致仕,但皇帝却不允许的事件,比如宣帝元康四年,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请求致仕,但宣帝却不肯,

“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张安世只得继续在朝中效力,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多数情况下在汉朝老死任上的官员还是占大多数的。

此外,与先秦时期一样,汉朝除了置年龄为致仕条件外,

还将官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作为考虑官员致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汉时一旦官员自认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支撑自己去处理朝政事务时,就可以以疾病为由向皇帝请求致仕,如东汉尚书郑钧“以病致尉”,郑彪“以病乞骸骨”,他们就都是以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致仕,并得到同意的。

官员致仕的待遇

刚才也说了,在汉朝,汉朝皇帝为了确保朝廷的新老官员能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于是极力的鼓励老臣主动致仕。但是俗话说的好“要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要想让官员主动的提出致仕,皇帝就必须保证他们退休后的生活至少可以衣食无忧,如果连这个都保证不了,恐怕没有哪个官员是会主动提出致仕的。

要知道,汉时官员的待遇可不同于先秦时期,西周时,卿大夫们都有自己的采邑,士也有自己的食地,这些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即使他们致仕,他们的衣食生活还是无忧的。但是,到了汉朝,官员们早已没有了采邑、食地,他们只能靠与官职匹配的俸禄来生活(贪官污吏除外),如此一旦他们没有了官职,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这样生计就成为了问题。

同时没有了官职,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权力,毕竟汉时的官职也不像先秦那般是可以世袭的。因此,汉朝皇帝如果不能确保他们在致仕之后能衣食无忧,能继续得到相应的礼遇,他们是绝不会自动提出致仕的。也就是这样,

汉朝统治者在用礼法来鼓励官员主动致仕的同时,也相应的给予了致仕官员一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待遇,以使其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1.经济待遇

在西汉平帝前,西汉致仕官员所能享受的经济待遇就只能是靠皇帝的恩赐,也就是说如果皇帝不恩赐,这位致仕的官员就什么也享受不到。如景帝时期官至诸侯相,秩中二千石的石奋,他以秩比二千石的上大夫禄致仕,在当时秩中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八十斛,秩比二千石的月俸是百斛,

也就是说石奋致仕后所能享受到的经济待遇就是原俸的一半多

(《汉书.石奋传》载:“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再如景帝时期官至郎中令,秩中二千石的周仁,他以二千石禄致仕,在当时秩中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八十斛,秩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

也就是说石奋致仕后所能享受到的经济待遇就是原俸的六分之五

(《汉书.周仁传》载:“景帝初立,拜仁为郎中令。武帝立……仁乃病免,以二千石禄归老”)。

从上可知,西汉平帝前,致仕官员所能享受到的经济待遇是不固定的,有多有少,一切都需要看皇帝的意思,皇帝越看重谁,谁致仕后的待遇就会越好。因此在平帝前,大多数致仕的官员都不是因为年龄而致仕,而是因为疾病的问题被迫致仕,毕竟不是谁都是皇帝的宠臣,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致仕后能得到月俸来养老,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赖在官位上,至少还能得到稳定的俸禄。

所以到了平帝元始元年(1年),因平帝认为现如今所实施的致仕制度对于致仕的官员过于“刻薄”,于是在这一年下诏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即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吏退休,朝廷会给其原来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直到老死为止。当然对于秩比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他们到底能享受到什么的经济待遇因史料无载,所以不得而知,但应该也会有,只是相对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要少的多。

而到了东汉时期,对于东汉皇帝是否依旧遵循平帝所定下的规矩,目前并无定论。有说废除的,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就认为平帝诏令

“至东汉已废置,其给俸仍出自特赐也”。

当然也有说继续沿用的,如历史学家王文涛就认为

“东汉既循平帝致仕制度,又非完全恪守,退休俸禄的标准未见低于三分之一者,皇帝常以特恩将标准提高”。

虽然在东汉时期,对于致仕官员的经济待遇到底是如何的,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东汉对致仕的官员肯定不比西汉差,因为东汉曾有过赏赐致仕官员全俸的记载,《后汉书.郑均传》载:

“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

,当时汉章帝认为尚书张均为官清明,且有大功于社稷,所以赐其以尚书俸禄致仕。

此外,东西两汉时期,致仕的大臣除了能得到俸禄终养外,有些大臣还能得到额外的土地、金钱、粮食、房屋等其他赏赐,如西汉宣帝时长信少府韦贤

“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

再如宣帝时期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同时以老病乞骸骨时,

"(宣帝)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

总得说,致仕官员在平帝之后所能享受到的经济待遇还是不错的,依靠着俸禄、赏赐,汉廷至少能保证他们在致仕后衣食无忧。

2.政治待遇

汉朝致仕官员所能享受到的最直接,也是最高的政治待遇,就是可以在致仕后荫补自己的一位直系后裔入朝为郎官,这就是“任子”。

“吏两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当时在汉朝,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工作满三年,就可以选择一位自己的直系后裔入朝为郎官。当然这个待遇即使是未致仕的官员也是能享受得到的,不过这也算是致仕官员所能得到的最高的政治待遇了。

而后,在汉朝,对于那些自愿致仕的老臣,特别是那些德高望重、颇有治国才能的老臣,一般皇帝虽会允许他们致仕,但会给于其特殊的临时官职或待遇来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如西汉成帝丞相张禹以老病致仕,成帝虽答应他致仕,但却不愿意让他就此离开,于是成帝就赐予张禹“特进”,

见礼如丞相,地位同三公。

同时有些时候,当朝中事务繁多,或者是新君初登基的时候,有些致仕官员还会再次被起用为官,如汉哀帝时,南郡太守萧因病致仕,但是不久就再次被“起家复为光禄大夫、执金吾”。

此外,对于那些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参与到国家朝政处理当中的老臣,皇帝虽会让他们回乡养老,但是逢重大节日时,皇帝也会让地方官代他前去慰问。如东汉章帝时尚书郑均“以病乞骸骨”回老家东平郡任城时,每逢重大节日,章帝就都会下诏与庐江太守、东平相:

“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其赐均、义各谷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

总得说在汉朝,汉朝的皇帝对于致仕的官员算是给足了面子,尤其是那些对社稷有大功的臣子,皇帝更是礼遇有加,逢年过节,让地方官去代天子慰问,同时赏赐也是少不了的。

3.丧葬待遇

这个待遇其实不管是不是致仕,只要是官员就都能享受的到,但是它也算是致仕官员所能得到的待遇。

汉时,致仕官员所能得到的丧葬待遇是根据他致仕前的官职所定的。其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去世,一般是能得到

天子临丧、素服或者赠赙的待遇。

天子临丧就是君主亲临官员的丧礼进行吊唁,如西汉宣帝大司马霍光去世时,

“上及(宣帝)皇太后亲临光丧”。

天子素服就是君主亲自穿上素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如东汉灵帝司空杨赐去世后,

“天子(灵帝)素服,三日不临朝”

。天子赠赙就是在官员去世后,皇帝会下诏赐予一些钱物助丧,如钱、绢布、等,以供祭祀和安葬所用,如东汉和帝定远侯班超去世时,

“朝廷愍惜焉,使者吊祭,赠赗甚厚”

而对于地方官员或者是致仕回老家的中低级官员,他们去世后,皇帝一般会“遣使视丧”,就是派使者代替皇帝前往丧礼进行吊唁,亦或是下诏书褒扬、赠印绶,如西汉宣帝时期右扶风尹翁归去世后,宣帝下诏

“朕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

,以此褒奖尹翁归生前的功绩。

总得说,从汉朝给予致仕官员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丧葬待遇来看,汉朝对于致仕官员还是比较重视的。此时汉朝的致仕官员虽然没有了世袭的采邑和封地,但是朝廷给予他们的养老俸禄,物品、金钱赏赐,再加上他们为官期间的积蓄,已经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的度过余生。同时朝廷在给予他们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同时,还给予了他们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可以指定一定嫡系子弟入朝为官等,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当然此时的汉朝在致仕制度上并不是很完善,汉时多数对于致仕官员的礼遇都只是针对二千石以上的,而对于二千石以下的却没有太多的礼遇。

相关文章